21日是「世界腦健康日」,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發表最新調查研究,評估就預防心源性中風復發,不同抗凝血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心房顫動(房顫)患者若在服用新型抗凝血藥(新薄血藥)期間出現中風,之後若轉換其他替代治療方案,特別是轉用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會增加中風復發風險,研究團隊呼籲相關患者,不應在首次中風後更換抗凝血藥類別。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領導的團隊,利用醫管局的電子健康數據庫收集逾4.5萬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於2015年至2020年期間使用新薄血藥進行治療的數據。同時分析患者服用新薄血藥後,出現中風和復發的疾病軌迹。

結果顯示,2,337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服用新薄血藥期間仍出現缺血性中風,其中的13.4%在16.5個月內中風復發。團隊進一步比較患者在出現第一次中風後,維持服用相同抗凝血藥或更改其他替代抗凝血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發現房顫病人若在第一次中風後改變抗凝血藥,會增加中風復發及其他心臟疾病風險。

葉耀明強調,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在服用新薄血藥後仍出現缺血性中風,是全球急症科、內科和腦神經專科醫生經常面對的臨床難題。是次研究可讓醫護進一步加深了解患者接受抗凝血治療後,仍出現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因素和精確病因,亦有助醫護明白更換藥物類别未必能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效果。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及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則表示,房顫是長者中最常見的中風成因,香港人口持續老化,相信心源性中風的患者數目也會繼續上升。他建議房顫患者應定時覆診及依從服藥,才能降低中風復發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正疾病,病人的因血液循環因心跳不規則受影響,部份血液或積聚形成血塊,若血塊游走至腦部便有機會造成腦血管阻塞並引發心源性中風,而房顫病人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五倍。

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 《神經學》發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