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幾乎人人都經歷過,非常令人苦惱。一談起看牙醫誰都害怕,那確實不是令人愉悅的經歷。而且,牙痛到最後,似乎也只能找牙醫抽神經。此外,還有纏人的牙周病,西醫認為這幾乎是不治之症,最終結果是牙齒全掉光,只能植牙。

牙痛、牙周病除了看牙醫以外,有沒有平常就能保養的方法呢?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國斌醫師認為我們可以借鑒古法,通過了解中國古代如何治牙病,或許能找到現代人意想不到,卻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牙齒的健康狀態 與口腔酸鹼值有關

牙痛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牙痛是怎麼形成的呢?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人的牙齒在自然狀態下如何保持健康?

人體每天會製造出約一公升的唾液,這對維護人體健康很重要。因為唾液中混合了酵素、緩衝液、抗體和養份,這種混合液可以幫助人體對抗細菌,保持牙齒健康。

此外,唾液中也同時含有大量礦物質,特別是牙齒的主要成份——鈣質和磷酸鹽。牙齒的琺瑯質可以靠著唾液「再鈣化」自身的微小病變,進而重新修復。

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牙齒是骨骼的延伸,它就像骨頭一樣是活的組織,會持續不斷地脫鈣和再鈣化。

我們的牙齒偏好微鹼性的環境,且對酸鹼值的改變非常敏感。在酸度非常低或微鹼性的環境下,琺瑯質的再鈣化過程進行地比脫鈣化快,牙齒就會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強壯。

相反地,當牙齒表面酸度較強(pH值低於5.5)時,脫鈣化就會快於再鈣化,導致琺瑯質密度的流失。此時,細菌就容易侵入牙齒,造成腐壞。

牙齒內連經絡臟腑 維持脾胃、腎氣是關鍵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牙齒疾病的發生,不單純只是口腔清潔沒做好的問題而已。牙齒、牙齦會通過經絡與內在臟腑相連,所以牙齒健康與否,也與個人體質、臟腑功能有關。

比如,中醫認為牙齦主要由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所管轄,又有「齒為骨之餘」、「腎主骨」的說法。

除了蛀牙牙齒本身受到侵蝕損壞以外,一般牙齒的敗壞,主要先從大腸經、胃經管轄的牙齦發炎腫脹開始,最後導致牙齒鬆脫。也有因腎氣不足,齒牙動搖而脫落。相對地,脾胃功能良好及腎氣充足的人,其免疫力較佳,對牙病的抵抗力及恢復力都會比較好。

所以一切會影響脾胃功能及腎氣能量的因素都應避免,比如:暴飲暴食,吃太多冰涼飲品及酸辣刺激、甜膩的食物,熬夜晚睡,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憂思煩惱,縱慾過度……等等。

飲食應該均衡。吃飯時細嚼慢嚥,讓口水大量分泌(唾液為弱鹼性,可避免牙齒過度酸化),吃七分飽,飯水份離(餐前、餐後各一小時之內不喝湯水),脾胃功能自然強壯。

脾胃功能好,飲食中的精華物質、能量才能轉換成腎精貯存。腎氣能量充足,體力充沛,免疫力佳,牙齒疾病自然減少。

牙齒健康與否,與個人體質、臟腑功能有關。(健康1+1/大紀元)
牙齒健康與否,與個人體質、臟腑功能有關。(健康1+1/大紀元)

過多甜食是導致蛀牙最重要的因素

為甚麼人會蛀牙呢?這與甜食是非常相關的。

侵襲牙齒的細菌,通常都是仰賴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糖份維生的,而且這些細菌都會製造酸性物質。

現代人大部份的飲食都含有過多的加工糖份和精製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很容易就能被唾液中的消化酵素轉換成糖份,而成為製造酸質細菌的最佳糧食。口中累積過量酸質的結果就是容易蛀牙。因此,預防蛀牙的首要任務不是勤刷牙,而是「少吃甜食」!

多數傳統或古老的飲食習慣,會讓唾液裏含有較多的碳酸氫離子,這種物質有抵抗酸質產生的能力。所以,我們祖先嘴裏的蛀牙比現代人還少。

過多甜食是導致蛀牙最重要的因素。(健康1+1/大紀元)
過多甜食是導致蛀牙最重要的因素。(健康1+1/大紀元)

牙齒被「蛀牙蟲」侵蝕?五靈至聖散迅速止牙痛

古人認為蛀牙是口中的「蛀牙蟲」侵蝕所致。如《瘍醫大全‧齦齒部‧牙齒門主論》中提到:「蟲牙痛者,因喜食甘香,濕熱化蟲,攻痛頻痛。」大致的意思是:蛀牙的原因主要是過食肥美甘甜的食物,使得胃中的火熱過旺而上衝口齒,加上濕氣侵蝕,牙齒生蟲導致牙痛。

吃太多肥美甘甜的食物,容易導致胃火、蛀牙。(健康1+1/大紀元)
吃太多肥美甘甜的食物,容易導致胃火、蛀牙。(健康1+1/大紀元)

那麼,古代中醫有甚麼藥方能治療牙痛呢?比如這一味「五靈至聖散」,當中包含了白薇、五靈脂、細辛、骨碎補等中藥材,共同研成細末。白薇、五靈脂可以殺蟲於無形,細辛可散發火氣,骨碎補可將藥力引入牙骨內。

先用開水將牙齒漱乾淨後,用以上的藥末五分,倒入開水調成稀糊狀,含在口中漱牙許久,直到口中的唾液滿溢到無法忍受時才吐出。如此反覆3次,就可以有效殺蟲,並快速止牙痛。

五靈至聖散可以快速殺蛀牙蟲、止痛。(健康1+1/大紀元)
五靈至聖散可以快速殺蛀牙蟲、止痛。(健康1+1/大紀元)

牙周病不僅鬆動牙齒 還能導致多重併發症

據研究指出,飲食後30分鐘內若不清潔口腔,它會漸漸轉成酸性環境(約pH 5.5),長期下來容易產生牙菌斑,進一步形成牙周病。

一般而言,牙周病較輕者有口臭、牙齦紅腫疼痛、刷牙流血等症狀,嚴重時還會造成牙齦萎縮、牙齒敏感、牙齒鬆動或齒槽骨喪失等情況。

不僅如此,當牙周病菌經由血液侵入身體器官時,還可能引發多重病症,比如:心血管併發症、腦溢血、糖尿病、肺炎、孕婦早產等。老年人則易發生噎嗆,若口腔惡菌過多,也容易引發急性肺炎。

牙周病可能引發多重病症。(健康1+1/大紀元)
牙周病可能引發多重病症。(健康1+1/大紀元)

因此,口腔環境經常維持在中性或趨弱鹼性(約pH 7~8)的狀態下,身體會比較健康。同時,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就可以降低牙周病發生率。

治療牙痛、牙周病 古代中醫有妙方

中醫有辦法改善牙周病、甚至逆轉它,讓鬆動的牙齒恢復堅固嗎?以下介紹3個藥方:

●  陳希夷刷牙藥

這是一款由豬牙皂、生薑、覆盆子、升麻、熟地、旱蓮草、槐角子、細辛、荷蒂、青鹽等十味藥物所組成的刷牙粉,它有「牢牙齒,烏髭鬢」的功效。

根據古書記載,有個50多歲的人用此牙粉2個月,不僅牙齒沒有脫落,鬍鬚、頭髮更是從黃色變回黑色。

陳希夷刷牙藥能牢牙齒、烏髭鬢。(健康1+1/大紀元)
陳希夷刷牙藥能牢牙齒、烏髭鬢。(健康1+1/大紀元)

這款牙粉有沒有古書說的這麼神奇呢?大家不妨試試看,沒有壞處。

可以請中藥房將前9味藥材打粉,然後將這些藥粉與青鹽(粗鹽)以4:1的比例混合。每天用牙刷蘸上少許藥粉刷牙,再用溫水漱口,早晨、睡前各一次,可以幫助清潔口腔、殺菌。

如果沒有這些中藥粉,也可以用自己的牙膏沾食鹽來刷牙,這樣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殺菌效果。

●  黃連赴宴散

這是宮廷裏面使用的秘方,成份有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仁各1錢(約3g),細辛、乾薑各3分,磨成細粉。

這款秘方不僅針對牙齦紅腫、疼痛的症狀,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狀況也很適合。

使用前,先用米泔水(洗過米的水)漱口後,再將藥粉擦在患處。若將藥粉吞下去,也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但是,這個藥方有黃連,口感上會比較苦。

黃連赴宴散可治療牙齦症狀、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健康1+1/大紀元)
黃連赴宴散可治療牙齦症狀、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健康1+1/大紀元)

●  茯苓散

這個藥方的成份有:白茯苓、細辛、白芷各1兩,寒水石4兩,研成細粉。相對黃連赴宴散,口感上比較不苦。

牙齦腫痛時塗抹在患處,然後按摩2分鐘,這時會生出很多唾液,再吐掉。可以重複多次。

茯苓散治牙痛和牙齦腫痛有奇效。(健康1+1/大紀元)
茯苓散治牙痛和牙齦腫痛有奇效。(健康1+1/大紀元)

我母親的牙齦因佩戴假牙套,長期摩擦壓迫的關係,常常感到疼痛。我讓他使用茯苓散,僅僅2天她就告訴我完全不痛了。後來我又給很多患者試用,發現這個藥方的療效實在很好。

神奇油漱法治牙病 還兼治身體百病

除了中醫的藥方以外,兩千多年前的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也記載了一種口腔保健方法,稱為「油漱法」,又稱「油拉法」,有用油把細菌從口中拉出來意思。

由於大多數寄生在口腔中的微生物都是單細胞生物,它們被脂質或脂肪膜所包覆著。當你用油漱口時,油與脂質有親和性,這些微生物的脂肪膜就會被牽引在一起。經由漱口時吸、推、漱的動作,就可以將藏在牙齦裂縫、牙齒細孔中的細菌給吸拉出來。

油漱法怎麼進行呢?以下說明步驟:

1. 早上起床,空腹時進行。建議事先喝一杯水。

2. 取10~15c.c.的椰子油(或橄欖油)含進嘴裏。

3. 不斷地漱口,讓油浸遍牙齒與牙齦各處。

4. 持續漱15~20分鐘,直到口水和油的混和液脹滿整個口腔,然後吐掉。

5. 用清水漱口並喝一杯水。

早晚各進行1次,或一天至少1次。通常在早上剛起床、還未吃早餐的時候進行最佳。

牙齦出血、腫痛,嘴巴破都可以使用,一天可以做2〜3次或更多次以加速療癒過程。

依據印度醫學的記載,「油漱法」不僅針對口腔疾病,還可以治療偏頭痛、支氣管炎、血液栓塞、腸道疾病、潰瘍、濕疹、癌症、心臟與腎臟疾病、腦炎、癱瘓、失眠、婦女疾病、慢性血液疾病、痔瘡,以及神經、胃部、肺臟、肝臟……等將近30種的系統性疾病。

或許大家會覺得太誇張了,但是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理解:口腔細菌如果少了,身體就不需要耗費額外的能量、免疫力去抵抗口腔的病菌。此時,免疫系統即可專注對付內部潛在的病菌,因此可以減少許多疾病的發生。#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