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期和1980年代後期,研究人員根據孩子在校表現與某些能力指數(例如智商分數)之間的差異,來定義成績不佳。

這些定義雖然看似清晰簡潔,但對於家長和教師來說,這對解決個別成績不佳的天才學生的潛在問題,無法提供足夠的幫助。定義成績不佳的一種更通用的方法,是考慮各種組成部份。 

成績不佳是一種行為,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通常,成績不佳被視為態度或學習習慣的問題。然而,無論是習慣還是態度,都不像行為那樣可以直接被改變。因此,「表現不佳的行為」指出了孩子們在生活中最有能力改變的方面。 

成績不佳的學生,也有令人滿意的表現,視具體情況而定。在學校表現不佳的天才兒童,通常在體育、社交活動和課外活動中取得成功。即使是在大多數學校科目中都表現不佳的孩子,也能在至少一門科目中表現出突出的才能或興趣。 

因此,將孩子標記為「成績不佳者」,忽視了他們在其它領域的積極成果或行為。一般來說,給行為貼標籤比給孩子貼標籤更有效。例如,可以承認孩子「在數學和語言藝術方面成績不佳」,而不是將他們標記為「成績不佳的學生」。 

成績不佳,是旁觀者眼中的事。對於一些學生(以及教師和家長)來說,只要達到及格成績就不算成績不佳,因為C被認為是平均成績。 

對其他人來說,如果所討論的學生被期望獲得A,那麼B+的成績便可能意味著成績不佳。認識構成成功和失敗的特徵,是了解學生成績不佳表現的第一步。(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