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月公布把位於旺角的雷生春唐樓列為法定古蹟。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12日)發表網誌,引用浸會大學(浸大)物業處處長表示,浸大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團隊按照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儘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只作適量改裝加建。浸大教授表示,迄今到雷生春就診的人數已超過21萬人次,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邀請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的同事和浸大代表,介紹雷生春的歷史意義、建築特色,以及活化後的雷生春如何繼續服務社區。雷生春是少數自1930年代留存至今的特色唐樓,設計中西合璧,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其中一個項目,由浸大於2012年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既保存其文物及建築特色,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

雷生春不僅見證了雷亮家族在香港的早期歷史,更記錄了深水埗區過去民眾的生活、經濟活動和香港當年的建築風格。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形容,雷生春充滿人情味、歷史豐富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百看不厭。當年雷氏家人在雷生春地下生產和售賣一種跌打藥酒,主治骨傷跌打,希望造福社群,非為牟利。

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浸大成功獲選。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

浸大物業處處長方雪原表示,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項目團隊按照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儘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只作適量改裝加建,以應付營運需求及符合建築及消防條例的要求。活化過程中,雷生春原有的特色及構件均得以保留,例如地下的雷生春木牌匾、商店櫥窗連遮板、正門上飾有雷生春商標的玻璃嵌板、水磨石外牆、建築物頂部的大型灰塑等。方雪原表示,這些都是雷生春很重要的元素,令整幢大樓散發着獨有的韻味。

藥店內有 「雷生春」匾額,建築物頂部亦有兩個刻有「雷生春」店名的灰塑,這些特色均保留下來。(黃偉綸網誌圖片)
藥店內有 「雷生春」匾額,建築物頂部亦有兩個刻有「雷生春」店名的灰塑,這些特色均保留下來。(黃偉綸網誌圖片)

浸大於2012年把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營運至今。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表示,項目活化後可以服務更多市民。回應雷生春以往的特色,中心地下設有涼茶舖;樓上既提供中醫門診服務、讓學生跟老師實習,亦設有關於雷生春的展覽。第五波疫情亦提升市民對中醫藥的認識,浸大希望繼續運用雷生春把中醫藥發揚光大,令市民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務。活化項目非常受市民歡迎,迄今到雷生春就診的人數已超過21萬人次,訪客也超過52萬人次。@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