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保持正面、平靜,讓孩子感到安全和受尊重,才能減低孩子的行為問題。孩子之所以會聽你的,是因為你聽了他的話。

原則2 「去個人化」,和孩子站在同一國

你可能想過,那些看起來比較冷靜的父母,是不是有甚麼秘訣呢?確實有,秘訣就是他們看待孩子的方式。莉迪亞也說:「我很氣我女兒,也很氣自己,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養育她,但當我站在她的立場想時,我改變了。我開始聽她說話,尊重她的意見,不再懲罰她。我會和她聊聊,嘗試解決問題。」

成功父母所做的,就是所謂的「去個人化」(depersonalizing)。他們不會認為孩子是衝著自己來的,而能夠退一步,意識到這種行為背後有原因,而這個原因與挑釁父母無關。正是這種意識,讓父母避免了遭受人身攻擊的感覺,因此能保持冷靜。因為有同理心,所以我們能理解「氾濫」對孩子來說有多可怕。

這種視角的轉變,讓我們得以說出:「她不高興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起努力。」「我們是同一國的。」

原則3丟棄負面的自我對話

如果我們用「負面方式」解讀孩子的強烈反應,那麼我們就會對自己和孩子感到憤怒,瞬間把自己送進紅色區域。這就是薩莎的經歷。

「每天早上我女兒都只想要我陪,晚上也一樣。我發誓,她一定是在策劃一個完美的方法想把我逼瘋,我一直在想:『她在操縱我,她在挑釁我,我不會讓她控制我。』她只要一開口想要我陪,我就被彈射到紅色區域去。」薩莎說。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要學習把腦中的自我對話拿出來、分離,然後觀察(尤其是涉及強烈情緒的訊息),這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正在想著或者嘀咕著下頁列表中的字句,就代表我們到了必須改變自我對話的時候了。

負面的自我對話:他在操縱我、他在試探我、他在挑釁、他不喜歡我、他失控了、他想逃避一切。

我們必須放棄任何應戰的想法。因為我們和孩子是「站同一邊」,而不是「彼此對抗」。

扔掉分化我們和孩子的訊息,換成能鞏固「團隊」的訊息:他嚇壞了;他在探索這世界的運作方式;一定有甚麼事讓他不高興,我感到我在自我防衛,但我可以在說話前先聽聽看他的想法;也許我動作太快,說話也太大聲了;他很緊張敏感,能讀出別人的情緒是件好事,但他還沒掌握處理情緒的技巧;他想知道甚麼事可以,甚麼不可以;跟我分開對他來說很難。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在為高需求小孩找藉口。但不是的。我們的課程必須從理解開始,然後再學習如何更有效地處理這些情緒。(待續)

——摘自:《開啟「高需求小孩」的正向天賦》野人出版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