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從油麻地炮台街的一間樓梯舖做起,一步步發展到自置物業,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店舖。70、80年代正值小巴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因紅Van(紅色小巴、公共小巴)無固定路線,在未有海底隧道之前,佐敦道碼頭客流量大,載客小巴絡繹不絕,麥師傅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書寫小巴水牌(小巴牌)的生涯。他感慨紅Van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但養活了他一家人,還是他一生為之拼搏的事業。

麥錦生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後來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書寫小巴水牌的生涯。(陳仲明/大紀元)
麥錦生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後來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書寫小巴水牌的生涯。(陳仲明/大紀元)

麥錦生見證著小巴行業的興衰,小巴目的地名稱轉換甚至消失,成為香港變遷的一環。(陳仲明/大紀元)
麥錦生見證著小巴行業的興衰,小巴目的地名稱轉換甚至消失,成為香港變遷的一環。(陳仲明/大紀元)

默默耕耘40年,麥錦生見證著小巴行業的興衰,小巴目的地名稱轉換甚至消失,成為香港變遷的一環,「大丸」便是其中一例。當小巴行業隨著地鐵的興建日益沒落,小巴牌的需求減少,麥師傅也靈活求變,近十年來他順應社會潮流,將小巴牌變成禮品,以另一種方式與客人見面。他還主持小巴膠牌書寫工作坊,推廣小巴招牌文化。今年開幕的「小巴文化資料館」,亦圓了麥師傅的夢,透過豐富的相片和展品,展示給訪客小巴發展史,鼓勵新生代進一步認識小巴文化。

默默耕耘40年,麥錦生(左一)見證著小巴行業的興衰。(陳仲明/大紀元)
默默耕耘40年,麥錦生(左一)見證著小巴行業的興衰。(陳仲明/大紀元)

找上門的小巴生意

出身貧困的麥錦生,12歲已開始打雜工幫補家計,最初在鞋舖工作,鞋舖倒閉後,他16歲開始在招牌舖做學徒,從學寫毛筆字開始,勤奮練習,寫得一手好字便是他謀生的重要技能。

1978年,麥錦生開始自立門戶,在炮台街街尾的樓梯舖寫招牌。談到如何與小巴結緣,還與他租舖的位置有關,「不是我入行,是這行來找我的。」當時的炮台街是一條非常熱鬧的街,有8條小巴路線以此為總站,直通港九新界,他的店舖門口正是小巴站,司機看到他會寫字,就請他幫忙寫小巴牌。當時他只是當兼職來做,夜晚收工後,有空就幫這些司機寫一寫。

小巴水牌的書法約定俗成,字體大小、排列次序都有講究。(陳仲明/大紀元)
小巴水牌的書法約定俗成,字體大小、排列次序都有講究。(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寫小巴牌漸漸出名了,1982年,他從樓梯舖搬到如今炮台街39號的舖位,有了更大的空間,也拓展了生意範圍。在鼎盛時期,店內請了6、7個夥計。他回憶,最興旺的時候是在1984至1986年間,政府批准小巴加冷氣,第一代的冷氣小巴投入服務,有4,000多架小巴需要改變車款,需要到店裏加燈箱,安裝小巴牌,一時間生意大熱。因為紅Van的路線自由度高,70、80年代禁區少,路線、班次和行車時間都由司機決定,這也是小巴的一大特色,對小巴牌書寫的需求很大。回憶起當年的盛況,麥師傅仍覺得非常自豪。

麥師傅創立的「巧佳小巴用品」店漸漸發展起來。(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創立的「巧佳小巴用品」店漸漸發展起來。(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的「巧佳小巴用品」店舖漸漸發展起來,除了寫小巴牌外,還是零件舖,小巴上的燈箱、收銀兜、內部配件等都可以在這裏安裝,薄利多銷,多年來在小巴行業有口皆碑。麥師傅笑著說:「紅Van給了我一切,讓我養活了三個子女!」

珍惜小巴文化 出書設資料館盼保留

在小巴行業40年,麥師傅自信熟諳小巴歷史,也非常珍惜這段流金歲月。他仍記得消失了的大丸、銀都、旺角先施、香港紗廠,當年用心書寫的每一粒字,仍然歷歷在目。麥師傅說:「小巴水牌在紅Van擋風玻璃前面,不僅僅一個牌那麼簡單,紅Van陪伴著香港最風光的時光,我覺得小巴在香港的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角色!」當招牌字一個個變成了電腦字,手寫字漸漸式微,他感到十分可惜。

小巴牌的書法約定俗成,以白色亞加力膠牌為底牌,橫寫的紅色大字代表終點站,最頂端是終點站的英文名,中間直寫的藍色小字代表中途站。乘客一看便一目了然。當地鐵通車後,綠色小巴接受政府規管,紅色小巴風光不再,漸漸邊緣化,從市區退居郊區,或者做通宵線,不再是港人重點選擇的交通工具,小巴牌的需求也直線下降。麥師傅並沒有選擇退休或轉行,而是考慮轉型。談到將小巴牌轉型做禮品,他表示是傳媒給了他靈感:「2010年開始,有些傳媒開始留意到我,開始介紹手寫小巴牌的文化,慢慢多人認識了。有的年青人就建議,大的牌難以收藏,不如做一些迷你小巴牌掛飾,這樣又可以紀念又便於攜帶。」

麥師傅嘗試走禮品的路線,使得小巴水牌再一次被人認識。(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嘗試走禮品的路線,使得小巴水牌再一次被人認識。(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嘗試走禮品的路線,使得小巴水牌再一次被人認識。(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嘗試走禮品的路線,使得小巴水牌再一次被人認識。(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樂意跟年青人接觸,他十分欣賞年青一輩的創意,他們提出的「潮語」亦令他開了眼界。走禮品的路線,使得小巴牌再一次被人認識。麥師傅認為,做禮品不是最重要的方向,他更重視向年青一輩介紹小巴文化、書法藝術,因此每次開辦手寫小巴牌工作坊時,他都會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小巴的歷史背景,再開始示範小巴牌的製作。

2018年,麥師傅口述的歷史被整理成書《搭紅VAN・從水牌說起:小巴的流金歲月》,這是他頗為驕傲的一件事。今年再上層樓,他向公眾徵集60年代至千禧年代小巴展品,加上自己的收藏,在自家舖位設立「小巴文化資料館」。麥師傅說:「顧名思義,這個館就是介紹紅Van歷史的,我還找到一架真的小巴,改裝擺進來,我都想留下一些歷史印記,畢竟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小巴給我的,我多少也要有所回饋。」

小巴文化資料館中展出多個昔日的小巴牌。(陳仲明/大紀元)
小巴文化資料館中展出多個昔日的小巴牌。(陳仲明/大紀元)

小巴文化資料館啟用後,有緣之士紛至沓來,令麥師傅驚喜的便是今年73歲的陳業興(興姐),她是當年甚為罕有的女性小巴司機,亦是第一代紅Van司機,在70年代初便已入行。兩人相談甚歡,如小巴車型、路線、行規等等,聊起來才發現有那麼多共同回憶。麥師傅甚至邀請興姐參加導賞計劃,盼將小巴文化更全面地帶給下一代認識。◇

小巴文化資料館不定期開辦導賞團,介紹小巴歷史。(陳仲明/大紀元)
小巴文化資料館不定期開辦導賞團,介紹小巴歷史。(陳仲明/大紀元)

《紅Van傳奇》延伸閱讀:

麥師傅每次開辦手寫小巴牌工作坊時,他都會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小巴的歷史背景,再開始示範小巴牌的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每次開辦手寫小巴牌工作坊時,他都會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小巴的歷史背景,再開始示範小巴牌的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學員試寫小巴水牌。(陳仲明/大紀元)
學員試寫小巴水牌。(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樂意跟年青人接觸,他十分欣賞年青一輩的創意,手寫小巴牌作為禮品後,書寫的內容也豐富起來。(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樂意跟年青人接觸,他十分欣賞年青一輩的創意,手寫小巴牌作為禮品後,書寫的內容也豐富起來。(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平易近人,館內有個趣味飛鏢靶,就以小巴和他自己的形象為圖案。他笑稱只有射中小巴才得分,射中他是沒有分數的。(陳仲明/大紀元)
麥師傅平易近人,館內有個趣味飛鏢靶,就以小巴和他自己的形象為圖案。他笑稱只有射中小巴才得分,射中他是沒有分數的。(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