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此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章、四百九十二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6、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目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憤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人類有了思考,才有道德與靈魂之高貴,一言以蔽之,即時刻檢省自己的行為,按照孔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心靈道德的規劃,只能靠自己去慎重地完成。

47、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季氏》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信的人交朋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陽奉陰違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結交朋友是為了輔助仁德,但並不是任何朋友都有益,此章所講的辨別標準,對於今天的人們,依然有著現實意義。那些使自己舒適的人,往往是對自己有害的;而那些經常給我們提個醒的人,才是我們真正有益的朋友。

4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到了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就知道其它植物多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修道的人有堅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於改變初心。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有遠大志向的君子,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4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這是孔子在周遊各國途中,對於自己的主張不能實現,而歲月已逝的感嘆。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當把握分分秒秒。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應該多做些有益的事情。

5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要想成就理想的人格,就應當有仁愛之心、充滿智慧的頭腦和不怕一切困厄的勇氣。

51、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子罕》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甚麼可以敬畏的了。」

這就是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代一定會超過前人。「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面對後起之秀,能不為光陰逝如流水而功業未立而惶恐嗎?

5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人的本性都差不多,而後天的習染使人產生了很大的差別。人生來是有善性的,具有完滿的仁德。後天的習染讓有的人仁德更加顯現,有的人卻日趨蒙蔽。基於此,孔子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53、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甚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裏,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時光流逝如河水,求道任重道遠。而宰予白天睡覺,所以孔子對他大加非難。一個人應珍惜時光,勤奮好學。好逸惡勞,貪圖享受,是庸人的本性,消磨的只是自己的寶貴光陰和生命。成就自己,要靠努力探索、追尋。

54、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凡事都想三次再做,孔子聽說後評論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凡事「三思而後行」,是在行動前要多思考,要反覆斟酌,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甚麼孔子聽說以後,並不同意季文子的做法呢?一個人做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就會發生各種弊病。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兒想糊塗了。

55、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啊,國家政治清明,他就出來做官,發揮他的智慧,建功立業。國家政治黑暗,他就假裝愚笨,甚麼也不幹。他的智慧,別人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所以「愚不可及」,不是誰也沒他愚笨,而是說一個人顯露智慧的時候,別人還有可能趕得上。當他發現環境黑暗、是非顛倒,於是深藏不露,像個傻子一樣,這時候他的韜光養晦功夫,誰也趕不上。

56、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

孔子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論語》一書中,反覆強調謹言慎行,從而做到「寡尤」、「寡悔」。對於我們不知道、不清楚的事,最好不要臆說,否則,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5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路程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任務,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實現仁道是漫長而艱巨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當勇於擔當時代的重任,堅毅剛強,努力奮鬥。

58、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泰伯》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仍然是講儒家所謂的「名份」問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要「安份守己」。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則有僭越之嫌,就是「違禮」之舉。這不是主張政治冷淡,而是君子處世的一種準則與尺度。曾子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君子思不出其位」,即不考慮職份外的事情。術業有專攻,專心致志地去鑽研自己的業務,不要過份地關心他人如何如何。◇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