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剛剛出生時,母親曾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身穿白衣,向西而去……母親問:「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去哪兒?」兒子回答:「我要去求法啊!」

13歲即可以升座說法

玄奘,生於公元600年,出生在距洛陽30公里的陳家村(今河南偃師市)。

玄奘家世顯赫,父親陳慧,通達經術,且性情淡泊,不慕官爵。時逢隋朝政局衰微,陳慧便辭官隱居,雖屢次被舉孝廉和任命,都稱病不出,潛心研讀典籍。

玄奘俗名陳禕,是家裏第四個兒子。8歲時,父親坐在案几旁教他讀《孝經》,當講到「曾子避席」時,小陳禕忽然整衣而起,肅立一旁。父親問其原因,他說:「曾子聽聞老師教誨,尚且離開坐席。我做兒子的聽父親訓導,又怎可以坐著不動呢!」

在父親的教導下,早慧的小陳禕,崇尚古聖先賢,他學習聖哲的舉止,不看不雅正的典籍、不結交嬉鬧的玩伴,更不好逛街遊市。即使門外鑼鼓喧譁、百戲雜陳,小陳禕也能埋首苦讀,不為之心動。他的性情自是溫文爾雅、恭謹樸實。

陳禕5歲時,母親過世;10歲時,父親撒手人寰。巨大的家庭變故,使玄奘過早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11歲,他就跟隨兄長來到洛陽的淨土寺學習佛法了。

隋朝的時候,出家人必須考試合格才給頒發證書,即度牒,才有資格作沙彌。但應試者必須年滿18歲。陳禕年紀小,不在候選之列。主考大理寺卿鄭善果,見站在公衙門外的小陳禕神態超群,便問他為甚麼要出家。小陳禕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即「我想繼承如來佛法,發揚光大。」

鄭善果讚許這小孩志向高遠、氣度非凡,得知他出身名門,就破格將他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從此陳禕有了「玄奘」這個法號。

之後玄奘廢寢忘食,潛心於佛典,到13歲時,他已經可以升座說法了,其美譽被傳頌一時。

「三藏」稱號從何而來

玄奘20歲時,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尼資格,受具足戒後,玄奘要遵守多達250條戒律。

24歲時,玄奘獲得「三藏」的稱號,這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也是最高級別的法師了。

但玄奘修習研討佛法經典,發現佛法義理不圓滿,沒有定準。他不斷探訪高僧求教,南北遊歷,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疑惑卻越來越深,因為他發現人們對佛法的理解各不相同,自己也無所適從。

譽滿京城的玄奘,雖然有了「佛門千里駒」的美名,但他覺得,比名聞、利養更重要的,是對佛法的終極探究。

玄奘決定前往天竺,尋訪原始梵本經典,探求佛法真義。他一邊學習梵文,一邊向朝廷上表申請「過所」,就是護照,請求准許他西行取經。

當時大唐初立,疆域尚未開拓到遠方,兵荒馬亂、盜匪橫行,民眾被禁止出國。多次上表,玄奘都沒拿到過所,很多準備與他一起出行的僧人都紛紛退出了。

那時到印度求法的僧人返還者甚少,有的卒於西行之路、有的因疾卒於他鄉。不論是水路或陸路,由中國到印度,都是九死一生的險途。

一天夜裏,玄奘夢見一座由金、銀、琉璃、水晶組成的寶山,在大海中閃閃發光。但波濤洶湧,無船筏可乘。玄奘躍入海中,一腳踏下去,竟有石蓮花從海中隨之湧出,抬腳觀看,石蓮花又隨之消失。就這樣,他腳踏蓮花,片刻即行至山下。但寶山峻峭,難以登攀。玄奘又試著跳躍,竟有一股旋風托著自己,扶搖直達山頂,四望遼闊無邊,毫無阻障……

醒來後,玄奘悟到,在神力加持下,任何艱險都可以化解,菩薩在鼓勵他呢!於是更加堅定了信心,他決定即使沒有過所,也要偷渡西行。

貞觀三年629年,北方遭受了嚴重的霜害,朝廷打開城門,放災民四處逃難。29歲的玄奘混同在扶老攜幼的人流中出了城。與這些逃荒的難民不同,玄奘離開長安尋找的,並不是糧食,而是佛法。

而且,玄奘沒有通行證件,「冒越憲章」的偷渡西行,一旦查獲即要被緝拿治罪,前途危險重重。

追捕的公文到了瓜州

玄奘到了涼州,就被禁止通行了,他沒有通行證。涼州都督追問玄奘,玄奘回答:「我從長安來,要去西方求取佛法。」因已奉禁令要嚴密防守邊境,於是都督逼迫玄奘返回長安。

當地有位慧威法師,非常敬佩玄奘,就祕密派了兩名小僧跟隨他,白天躲藏,夜晚趕路,護送玄奘到了瓜州。

沒想到,涼州追捕的公文到了:「有僧人法名玄奘,欲去西蕃,所在各州縣應嚴加搜捕。」

瓜州州吏李昌崇信佛教,對玄奘有些懷疑,便私下拿出追捕公文給玄奘,玄奘如實相告。李昌非常敬佩玄奘,當即就違命撕碎了追捕公文,他勸玄奘儘早動身西行。

西行必經過玉門關,即大唐西境的咽喉要道,然後還要經過唐軍駐守的五座烽火台,再往西,要穿行八百里沙漠,才能達伊吾(哈密)。

但此時,玄奘的馬死了,跟隨他的兩個小僧,一個去了敦煌,另一個因經不起長途跋涉,玄奘讓他回去了。

玄奘又買了一匹馬,卻苦於前方無人帶路,於是就在所住寺中的彌勒像前祈告,希望能找到一位嚮導,帶他通過玉門關。(待續)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