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能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社會風俗、語言、人物事件等,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項集體回憶。
從事香港史地研究的黃垤華,上月在一次講座中,將其研究成果心得向在場人士分享。雖然已是耄老之年,但在長達兩小時的講座上,黃垤華仍然充滿活力,滔滔不絕地介紹他的地名研究成果,也讓在場聽眾聽得津津有味,講座結束時仍意猶未盡。
譜寫香港山志第一人
今年87歲的黃垤華,從事香港史地研究超過60年,歷年走遍香港大小山川名勝,搜集各區地名,每到訪一處地方,均會向當地原居民查考該地風俗、地方土名等,筆錄後加以整理。
黃垤華長年研究香港史地,其研究成果匯集成書,著作包括《三龍口傳說所涉諸島地理輯釋》及香港首本山志——《香港山嶺志》,另有待出版的著作有《香港輿地山川志備攷》、《香江方輿稽原略》、《香港水域航行脞錄》、《香島地名錄存》、《大嶼山志補編》、《粵大記輿圖考略》、《師堯堂藏書錄》等。
地圖地名鄉民竟不識 啟發地名研究
黃垤華分享了他早年去旅行時的一件趣事,啟發了他探索香港地名。
黃垤華年青時已喜歡收集地圖,並按圖索驥,四處行山、旅行。有一次他與友人前往西貢碼頭,準備乘船到西貢離島旅行。他們於是去找船家,船家就問:「你們要去哪裏?」黃垤華回答:「我們要去巨洲。」船家一臉茫然回應:「沒有啊!沒有這個地方,未聽過。」黃垤華感錯愕:「怎會沒有的?地圖上有的!」他續問了其它地方,包括「高洲」、「戰洲」等,船家均回應未曾聽過。
為了繼續行程,黃垤華只好按著地圖方位,指示船家要去的島嶼位置,並在船家口中得知,原來「巨洲」在當地鄉民稱為「滘西洲」;「高洲」即是「糧船灣洲」,相信是從英文「High Island」翻譯而來;「戰洲」即「吊鐘洲」,筆者最近翻查香港政府的網上「地理資訊地圖」,吊鐘洲的英文名仍以「Jin Island」標示,相信是從中英文翻譯而來的。
這個經驗除了啟發黃垤華開始研究地名外,也促使他日後做研究時,明白最起碼要跟岸上的客家村民、水上漁民溝通,否則各人所認知的地名都不一致,是無法溝通的。
中門與下環的位置查考
黃垤華的地名查考當然少不了市區。
「中門」的名稱見於明朝郭棐《粵大記》附《廣東沿海圖》第二十圖中,但據黃垤華深入研究發現,其方位欠準,誤置於一門、二門之間。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的《第二卷地語》中也有「中門」的描述:「從東莞而出者曰南亭,從新安而出者曰小三門,曰屯門,曰急水,曰中門,曰鯉魚,曰雙箸,曰南佛堂,曰北佛堂。」
據黃垤華推斷,「中門」應該就是現今維多利亞港的窄門,即尖沙咀與中環之間的水道。他形容:「急水門(現稱『汲水門』)與鯉魚門之間,哪個位置最窄的?只有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港東西兩面的水道開始闊,九龍灣在未有啟德機場前是很闊的。中門收窄,到昂船洲就很闊。」他又舉證稱,急水門到中門一條直條,是重要的航道,因此只有維多利亞港符合「中門」的說法。
黃垤華也從漁民口中證實有關說法,並在《香港山嶺志》中加上註釋:「昔日筲箕灣、油麻地一帶漁人先輩,亦聞有呼尖沙嘴與中環間之水道為『中門』者。」
那麼港島北岸的中環為甚麼叫「中環」?黃垤華解釋,「中環」是「中門」對著的那個灣,「環」跟「灣」是一樣的,互通的。「中環」對出的最窄位置就叫「中門」。
至於有「中環」、「上環」,是否也有「下環」?黃垤華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廣東圖說》、《新安縣全圖》、《廣東輿地全圖》等也有出現「下環」、「下還」等名字,但並不認為「下環」的位置在灣仔,而應該是在金鐘一帶。他稱:「『下環』應該在金鐘附近,再過一點叫『大佛口』,現在名字也快要淡出了。再落就是灣仔。有人認為『下環』應該是灣仔,我覺得未必,因為『下環』對上的那個山,舊時稱『下環山』(現稱『歌賦山』),對落就是金鐘。」
黃垤華又指出,英國人來港時,香港島很多地名都變得英式化,將原來的中文地名蓋過,造成不少地方土名消失了,例如「群帶路」便是一例。
除了大嶼山 還有「中嶼山」
黃垤華的研究也包括本港的島嶼及名山。
「大嶼山」在古籍中多有記載,南宋時早已記載為「大奚山」。除了「大嶼山」外,原來昔日的記載中也曾有「中嶼」一地。黃垤華舉例,晚清留學生陳壽彭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第八圖,內有「中嶼島」(CHUNG HUE ISLAND)的記載。至近代本地的《港九地名志》和《香港地圖》,也曾一度有「中嶼」、「CHUNG HUE」的名稱存在,只是後期被另一個名字所取代,沿用至今。
黃垤華稱,「中嶼」其實就是「青衣」。在《香港地圖》GSGS4691 P10SW 1949年版地圖中,其標題便是採用「CHUNG HUE」;《香港地圖》GSGS L8811 SHEET 14 1957年版地圖中,青衣英文名標示為「TSING YI (CHUNG HUE)」;《港九地名志》也有記載「CHUNG HUE」,但中文名稱為「青衣」。
消失的歷史名山桂角山
在古籍記載的香港名山中,曾出現「桂角山」之名,但在現代地圖中,已找不到「桂角山」。
《嘉慶重修一統志》記載:「挂角山在縣南三十里,兩峰突起如角,曰大挂、小挂,一名牛潭山。」另《道光本廣東通志》、《廣東縣圖》、《廣州府志》、《新安縣志》等均有同類記載,先後出現「挂角」、「掛角」、「桂角」、「圭角」等名字,均指同一個山嶺。
黃垤華指出,桂角山實為整個山嶺的名稱,當中有兩個山峰,東峰為「大羅天」,西峰為「雞公山」,不知何故如今以「雞公嶺」一名概括全山,相信為習非成是的原因造成。
黃垤華更找到錦田鄧氏的《師儉堂家譜》所附的《先祖墓穴圖》,書明「圭角」,與古籍中的「桂角」脗合;錦田水頭村鎮銳鋗鄧公祠中有《鄧族鎮銳鋗祖祠茂荊堂重建緣起》碑文稱:「茂荊堂位於錦田北圍村之上,頗具風水地理之勝也。考其來龍,原於大羅天諸峰起脈,一路蜿蜒伸展而來,崇山起伏,峻嶺環繞,夭矯雄偉,蔚成龍蟠虎踞」,引證「大羅天」為「桂角山」主峰,亦反映桂角山為錦田鄧氏風水龍脈之地。再者,「大羅天」在道教中被認為是最高最廣之天,也完全符合「大羅天」作為「桂角山」主峰之說。
黃垤華稱:「桂角山在古往今來很出名,由於方志的介紹,所以我覺得這座山作為香港一個地標當之無愧,做錦田的地標都好。」
* * * * * * * * *
將大半生時間都貢獻在史地研究的黃垤華,至今仍孜孜不倦地鑽研地名,期盼將香港堙沒了的土名重新發掘出來,保存原有的本土地名文化特色,並希望將研究成果公諸同好,吸引更多人一起投入研究,保護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