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澳新碼頭揚帆,伴著清爽的海風,緩緩駛進紅樹林深處,有一處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二澳村。踏上陸地,不過須臾腳程,進入眼簾的便是各式各樣、姹紫嫣紅的作物——蝶豆花、洛神花、紫蘇、青檸、木瓜……誰可想象六年前的這裏,竟是一片荒田?
2012年,有兩個都市人找到二澳的原居民,建議合作復耕。眼見農田荒廢多年,村民應允免費借出土地展開復耕工作。當年的都市人之一,便是如今的二澳農作社社長黃永根(Alan)。眨眼間,計劃已進行約六年,亦從復耕過渡至復村計劃。
職業大洗牌 走進復耕
Alan本身是註冊社工,約30年前改行做物業管理,之後搖身一變,成為農作社社長。對於旁人而言毫無根據的行業轉換,在Alan眼中卻是非常合乎邏輯,皆因他生性貪玩。「其實是一個『玩』字,讓我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東西。」
回想昔日友人帶他初遊二澳,Alan坦言來前來後感覺一致,都是:「哇!怎麼香港有這麼一個地方?」二澳怡人的環境使Alan心生好感,並憶起童年時見過的農田。在近十幾年社會開始注重郊外活動的大背景和朋友的鼓勵支持下,當時賦閒的Alan決定親自動手嘗試復耕。眼見農地一天比一天整齊,越來越像一條村莊,來往人數亦見上升,Alan亦深受鼓舞。
以耕種保育二澳 建立永續發展
復耕並不是一個終點,Alan明確指出他的目標是透過耕種去保育一條村的原貌,讓二澳村發展成為一個可永續發展的農村經濟。Alan感言:「在香港的極速發展下,很多人都已忘記幼年所見——鄉村生活。其實我們除了需要郊野公園行山外,還需要一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而不是走過一次就算。」
為讓港人好好感受鄉村生活,Alan策劃農作社舉辦了各種類型的體驗、導賞與過夜活動,吸引外界人士參與。除此之外,更將現有農田劃分用途,一部份作恆常生產性種植,一部份為「Farm for Fun 開心農作」,開放給大眾耕作。「你們可以種任何你想種的東西,只要它是無農藥、有機,因為我們要保護環境。」
整個復耕計劃涉及140萬呎土地,礙於目前人力物力的限制,數年努力後,農作社仍只可負荷30至40萬呎的種植面積。雖然復耕進度大不如預期,亦未能達到完全收支平衡,但Alan仍然樂觀。「當初的預期是站在城市人的角度而想的,真正進行時有很多改動。一開始預計三到四年已經可以收支平衡,如今離收支平衡還有約一半距離,要再努力。但開心的是過去一兩年的增長比起以往快了。香港人在認識二澳後,有很多人都會來參與活動,使我們的進展比之前幾年快了。」
被問到為何不向政府申請資助,Alan坦言希望以種植為核心去保育二澳,讓它自給自足方能真正成為一個永續的地區經濟。「若完全依靠政府資助,要承受政策改變帶來的風險。當年香港沒有農業發展基金,所有政府資助只是保育性的,如果用保育性的資助進行種植的話,就變成了為了保育而種植,這與初衷不符。」但Alan認為日後若有適合資助,或會考慮申請,但最終目標還是讓二澳農村發展成一個新的農村經濟,讓它永續發展。
與大澳社區建立聯繫
本來一心復興二澳村的Alan,並無刻意與大澳建立社區關係。豈料無心插柳柳成蔭,年復一年地來往大澳的「二澳農作社」和農場,令他和大澳社區的關係產生有趣的變化,有了一種特別的聯繫。
走過吉慶街,Alan描述初來乍到做復耕時,大澳居民會用船載他們去二澳,當時居民經常會問:「甚麼時候『起屋』?」沒有人相信他們是在做復耕,以為他們像媒體所說的,跟外面人一樣是先破壞後建設。但Alan並沒有因為誤解而惱怒,他理解很多香港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經過兩、三年的工作,儘管偶爾還會聽到類似提問,但Alan更多的是聽到類似「你們種的蘿蔔甚麼時候運出來?你們種些甚麼?甚麼時候有收穫?」與農業相關的問題。
Alan也會拿出農作物與大澳居民分享,讓他們品嚐,收到的回覆是:「你們的蘿蔔很甜,我表姐喜歡,可以給我幾個嗎?」Alan高興見到大家對於土地的想象,能從一個固定的發展思維轉變成一個和復耕有關的方向。「土地的用途不一定是起樓,可能是蘿蔔好吃,甚麼時候可以吃,大家知道二澳可以繼續發展。」
食物教育 將主導權交還市民
走過翠綠金黃相間的農田,Alan興致勃勃地分享農場現時會按季節,分別耕作各樣的農作物在市場上銷售,主要種植的農產品為水稻和薑,其餘還會種植蘿蔔、紅菜頭、洛神花、甘筍、花生、芥蘭、冬瓜、菜心、粟米等等。
面對市面上眾多的平價農產品的激烈競爭,Alan對於二澳的農產品並沒有顯出擔憂。他表示現時農產品十分暢銷,原因在於「購買者是支持本地種植、本地製作,就算貴一點也會去買去支持。」 他深知農場食物有限,無法供給香港所有市民,但希望可以在其中擔任一個食物教育者的角色。他認為將農產品在市場銷售,一方面可以讓港人知道到香港有自己種的瓜果米,同時也可讓他們了解這些糧食的種植過程,認識一種種植生活的態度;其次是讓消費者學會相關挑選食材的知識,有一個教育的力量去對各大型農場的農產品有所要求。
Alan認為在現時市場上,市民之所以會選擇單一產品,有一部份原因是接受了很多來自不同連鎖食肆的食材要求,例如菜心要長、節瓜要小都是為了配合擺碟美觀,而其實這些瓜菜的味道未必很佳。他希望農場可以提供大眾一個跳出商業社會框框的教育,讓他們能分辨食物的好壞,了解到自己需求後作出選擇,掌握主導性。
村落現代化 建立鄉村生活文化
二澳農作社現時很多活動都是和外界合作舉辦,Alan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夥伴以不同的角色參與鄉村之中,聚在二澳發展成為村民,不一定是以農民的身份,可以是教師、商人、中醫等等角色;他亦期盼未來人力充足時,村民願意回來建祖屋,作租借或開便利店等用途。「一條現代化的鄉村就是要有各行各業的人進行不同類別的活動,這也是城市人的需要。」
Alan坦言現時二澳最大的困難就是交通不便和市民認知度不高,若政府能儘快在二澳興建一個正式碼頭,便可有更多人到訪和認識二澳。至於開通碼頭後會否擔心當地文化被破壞和農場商業化,Alan感嘆這是一個永遠的兩難局面,認為維持村的寧靜是必要的,但若是沒人來也不行,所以一切要視乎情況而定,同時需要來客和他們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讓所有喜歡二澳的持份者,大家在二澳一起建立一種鄉村生活文化。」
復村之路依然漫長,但見昔日的荒野上早已佈滿新生的禾苗、瓜菜;罕見的花蝴蝶在花間流連,水蜻蜓在稻田旁盤旋,澗澗流水帶走夏日的燥熱,或者此時此景已是來人最大的收穫。◇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