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谷風》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9)。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
既阻我德,賈用不售(10)。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
既生既育,比予於毒(11)。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爾新昏,以我御窮(12)。
有洸有潰,既詒我肄(13)。
不念昔者,伊余來塈(14)?

9.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有,得到、擁有。亡,失去、喪失。《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一有一亡曰有。」古人認為,有得必有失;同樣道理,有失必有得。只有一失一得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您得到的才能算是您的東西,所以說「一有一亡曰有」。

喪,讀音為去聲,本詩指災難;而能稱之為災難的,必定有人員傷亡。因此《說文》釋義:「喪,亡也。」匍匐,音莆幅;本義是倒仆伏地,古代表示悲痛至極的大禮(喪禮)。《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因此,「匍匐救之」意即看到老百姓有災難時,要像對待自己親人受災難那樣,盡心盡力地去救助。「匍匐」在本詩中的比喻「盡心盡力」,《鄭玄箋》:「匍匐,言盡力也。」

這四句的大意是:甚麼是得?甚麼是失?(明白了得失的道理)我們在生活中盡力追求的東西才能算是真正得到了。(舉個例子,我作為一名諸侯國君)看到老百姓受災難時,我就要盡心盡力地去救助他們。

10.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慉,音序;驕傲,確切地說應該是「助長自己驕傲之心」。孔穎達《毛詩正義》:「《爾雅》不訓慉為驕,由養之(助長)以至於驕,故(鄭)箋訓為驕。」「不我能慉」即「我不能慉」。反,違背(周禮)。《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讎,音義通「仇」

阻,阻礙或遮蔽。德,善;本詩指人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賈,音古;商人。不售,指不賣東西或不做生意。

這四句的大意是:我不能助長自己驕傲的心理,如果我做了違背周禮的事情,那麼百姓都會把我當成仇人。如果阻礙自己本性中善良的一面發揚光大(或者說不能讓善的一面主導自己去為人處事),這和商人不賣東西是一樣的。(言外之意,商人不賣東西就不能稱為商人;人如果不能讓善的一面占主導地位,遇到問題時都用惡的一面去處理,他也不能算是人。)

11.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於毒:育,養育;《說文》:「育,養子使作善也。」古人認為養育孩子就是為了讓他們長大後能行善積德。鞫,音菊;指不講理且做壞事的罪人。《說文》:「鞫,窮理罪人。」及爾,以至於。顛覆,滅亡。毒,本詩指慢性毒藥。

這四句大意:過去人養育孩子就怕養出一個不守禮的罪人,以至於滅亡(指不守禮罪人)。如果生養孩子不按照周禮的要求來教導,那跟給他們吃慢性毒藥沒有區別。

12.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旨,音指;美的。《說文》:「旨,美也。」蓄,音序;積蓄,本詩指貯存過冬的食品及御寒的衣物等。「以我御窮」即「我以御窮」。「御窮」指舒服地過一輩子。

這四句大意:我雖然有一些積蓄,那是用來御冬並以備不時之需。可是你這次在婚禮上的花費,卻能讓我舒服地過一輩子了。(言外之意,「御冬」與「御窮」都是泛指,跟第四章的「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相對應;也就是說,天子及諸侯國君的積蓄,來之不易,更應該是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

13.有洸有潰,既詒我肄:洸,音光;水波蕩漾貌。《說文》:「洸,水湧光也。」潰,音會,大水決堤。《康熙字典》:「音繪。【前漢.文帝紀】大水潰出。【註】旁決曰潰。」朱熹的《詩經集傳》注音也是「繪」。既,語氣助詞,又含有「已經」的意思;與《詩經.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相同。詒,音怡;遺留、留下。與《詩經.雄雉》:「自詒伊阻」意思相同。肄,音易;學習(學業)、做(作業或學問)。《左傳.文公四年》:「臣以為肄業及之也。」在中國古代,老師傳授學生學業稱「授業」,學生接受老師所傳為「受業」,學生研習老師留下的學業或做作業均稱為「肄業」。《宋書.文帝本紀》:「庠序(古代學校的代稱)興立累載,胄子(官宦子弟)肄業有成。」

這兩句的大意:水能夠給人美景以欣賞(水波蕩漾、波光粼粼),水也能決出大堤,造成災難。(對待百姓猶如治水)這是我們在大學時老師留下來的作業。

西周時期的王都大學,老師在給天子的嫡長子及諸侯國君的嫡長子單獨授課時,會留下這個作業,讓他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研究及做好這個作業(肄業)。

14.不念昔者,伊余來塈:余,我或我們。塈,音記;安定、休養生息。這兩句與《詩經.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在官位上的人都不懈怠,老百姓才能得到長久的安定和休養生息)。」意思相似。《左傳》有三篇記載都引用了這兩句詩。

這兩句的大意:如果我們不能牢記大學時老師的教導(有洸有潰),我們怎麼能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安定和休養生息呢?

賞析:《詩經》中有兩篇〈谷風〉為題的詩篇。今天我們賞析的這首詩作者是齊莊公(姜購),與〈燕燕〉那首詩一樣,都是創作於公元前785年。齊莊公於公元前795年繼任齊國的諸侯國君,剛上位時齊國國內的局勢還很不穩定,但齊莊公施行先君(姜太公)之仁政,很快就穩定了局勢,使齊國的國力逐漸強大,老百姓也得到了安定和休養生息。

依照周禮的規定,諸侯國君每五年必須去王都朝見天子一次。《禮記.王制》:「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小聘、大聘、朝聘都是聘禮中的禮儀,小聘由大夫官去執行,大聘由卿,朝聘則諸侯自行。公元前785年,齊莊公第二次進王都朝聘天子。

齊莊公此次去王都主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朝聘天子(周宣王);第二件事情是祭奠自己的姑姑姜王后(姜后於公元前788年去世),祭奠之後寫下了〈燕燕〉那首詩。第三件事情是參加自己的姑表兄弟姬宮涅(周幽王,當時的太子)的婚禮。周幽王沒有在20歲時娶妻,是因為守喪三年的緣故。也就是周幽王於24歲登基(公元前782年),在公元前785年二月,21歲時娶申侯的女兒為正妻(太子妃),第二年即生下姬宜臼(周平王)。周幽王的一些往事各位讀者還可以參看〈終風〉這首詩的賞析及部分附註。

齊莊公第一次進王都朝聘天子時(公元前790年),就認識了表弟姬宮涅,並同他一起去拜見自己的姑姑姜王后(宮涅的生母),姜后對齊莊公在齊國的作為讚賞有加,並讓自己的兒子跟齊莊公學習,因此宮涅對自己這位表兄還是挺佩服的,兩人的關係也挺好。所以此次齊莊公離開王都時(三月份),宮涅還特地「不遠伊邇,薄送我畿」,千里相送,將齊莊公送出王畿之外。

這首詩是齊莊公寫給姬宮涅共勉的一首勵志詩篇。他們倆人一位是在任的諸侯國君,一位是太子(周宣王的嫡子就宮涅一個),繼任天子是遲早的事情;而且倆人都是從王都大學畢業出來的學生,所以既有共同語言,也有一些意見上的分歧。◇

[附註2] 
《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唐.成玄英疏:「兩舟相並曰方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