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作家、詩人袁枚,在《新齊諧》中記述:滕縣的夏鎮,住著一位蔣翁,勤儉持家。生了個兒子,卻遊手好閒,致使家道中落。蔣翁非常憂心。他熟識關帝廟的一位陳道士,知他仁德忠厚,足堪信託。便悄悄帶上五百兩銀子,對道士講:「我已年老,兒子不成器,我死後,他如能改悔,請用這些錢周濟他;假如他仍然不成器,您就用這些錢去修廟。」

陳道士應承了他的囑托。把五百兩銀子放進一個瓦罐裏,上面再用一個破磬蓋住,埋到土裏,沒有一個人知道。

幾個月後,蔣翁死了。蔣翁的兒子,更加放縱逸樂,直至家業盡廢,妻子也跟別人跑了。蔣子再無棲身之處。陳道士便經常周濟他,並教他學一些手藝。見他有改過自新的表現,便告訴他父親所托五百兩銀子之事,準備挖出來,全部交給他。

兩個人一同去挖銀子,但在原處所藏銀子,不翼而飛,怎麼也找不到了。蔣子把陳道士告到官府,官府判定:陳道士賠償五百兩銀子。

陳道士無怨無恨,把自已的儲蓄全拿出來,也只夠賠償出十分之二。不明真相的人,都講道士的壞話,道士只得離廟而去。他在外雲遊數年,一天,來到河北保定的蓮池寺時,正值某觀察史在蓮池寺做佛事,老僕人帶著小公子,在山門戲耍。小公子一見陳道士,就跑上去投入他的懷抱,歡喜不捨。

老僕人想把小公子抱過來,小公子不願意。沒有辦法,只好請陳道士抱著他,回到家中。觀察史聽老僕人介紹情況後,厚贈了陳道士,便送他離去。不料小公子大哭著去追,不得已,就留下陳道士,在後花園設置一間小禪房中,請陳道士住下來。

陳道士要唸經,需要木魚和鐘磬。一天,家人找來了木魚和一個舊的破磬,道士看到破磬,大驚道:「這是我的磬啊!」道士於是向主人講明數年前以破磬蓋住瓦罐,罐內貯有五百兩銀子的經過,並講述了蔣翁囑托、失銀受罰、被迫棄廟雲遊等不幸遭遇。觀察史聽了,心有所感:他的這個小兒,便是蔣翁轉世投胎,專為那筆藏銀而來的。

觀察史對陳道士說:「我生下這個小兒後,第三天挖地埋『胞衣』,得到那個瓦罐及五百兩銀子,還有那個破磬。我把那五百兩銀子放在某布店存儲,還有利息,至今已有五年了。」他很敬重道士的信誠,又很同情他無辜受賠、遭人誤會、以致離廟雲遊等不幸遭遇。他教家人從布店取回本金和利息,一併交還給陳道士。並派專人把陳道士送回夏鎮。觀察史還親自寫信給滕縣的縣令,縣令因此而得知陳道士的道德人品,非常感動,將這事寫成文章,鐫刻在石碑上,立碑永誌。

許多人知道了這件事的原委,講:「好人最終會有好報!」「看來善有善報,拖久了還會加利息一併償還。真是神了!」

(轉自正見網)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