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幾十年來中國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毫無疑問,中國生產了尖端技術,並在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這些都無法回答中國經濟是否具備創新能力這一簡單的問題。

從汽車到太陽能電池板,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被炒得沸沸揚揚,似乎這已經顯而易見地證明,中國經濟早已經具備創新能力。實際上,答案並不那麼簡單。

通常而言,一個不斷創新的經濟體,其生產力和效率會越來越高。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說,這就是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長。換而言之,就是一個經濟體可以用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的產品。技術和資本使我們能夠通過擴展我們的能力來提高生產力。

在許多人看來,中國經濟具備創新能力,這似乎顯而易見,然而我們必須區分單個企業或部門的創新能力以及整體經濟的創新活力。即使是像前蘇聯或北韓這樣存在嚴重缺陷的經濟體,也能生產出創新產品。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政體能夠產生創新型經濟。

事實上,中國經濟多年來一直飽受創新能力低下之苦。就連中國本土的經濟學家也曾公開擔心,要素生產率過低會是一個大問題。大多數人驚歎的經濟增長主要不是來自創新、效率的提高或更高技能的勞動力,而是來自以債務水平提高為形式的資本。

我們知道,從中國高鐵到操作系統和飛機等產品,都來自外國技術,然後在巨額補貼的幫助下,由本土企業進行研發和製造。實際上,經濟進步的唯一途徑是提高生產力,然而中國經濟依賴於中央集權的規劃和指導,這就產生了不正常的激勵機制。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期間,有這樣一件荒唐的事:當中共時任黨魁毛澤東要求全國增加鋼鐵產量時,各地的熔爐會熔化強制徵收的鋼鐵屬性家庭用品,以滿足當地政府的鋼鐵生產指標。事實上,這對於新鋼材沒有任何影響,因為它只是熔化了現有的金屬物品而已,由於質量低劣,其對工業用途毫無用處。不過,這仍有助於證明地方政府通過採取的各種瘋狂手段達到了中央的指標要求。

在現代中國,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中共政府宣布要刺激半導體製造業,於是大量企業湧入半導體製造業。各種類型的公司,無論是否關乎技術,都湧入半導體行業尋求政府援助。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企業倒閉和破產潮。即使是倖存下來的企業,也繼續要求大規模政府補貼以維持生存。

事實上,這就是導致中國經濟無法創新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創新和產品質量的重要性遠不如獲得政府部門的青睞和恩惠。這實際上與經濟研究的結果相吻合。相對而言,中國年輕企業的創新和效率水平更高。企業經歷的時間越長久,就越會停滯不前,越會依賴財政投資和政府資助。

正如中國老百姓平常所言,中國的大部份創新都圍繞著中共的政治利益。例如,隨著中共要求全國範圍內加強對「習近平思想」的重視,普通工人們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學習習近平的思想,而不是研究企業的發展需求和改進方案等。

究其根源,問題並不在於中國民眾或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沒有能力創新和成就偉大的事業。問題在於,中共專制經濟的激勵機制和結構阻礙了創新,使創新變得異常艱難。

據中共官媒《中國日報》(China Daily)報道,中共黨魁在上個月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強調了「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性。將創新活動置於黨的控制之下,這就是一個邏輯不通的笑話,既與創新本身的性質自相矛盾,也與中共一黨獨裁的僵化專制主義水火不容。

目前看來,面對停滯不前的經濟態勢和不斷下降的社會生產力,中共除了要求更多的行政和思想控制之外,似乎想不到還有甚麼其它可行之舉。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傅爾布萊大學(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和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中國經濟、金融市場和技術等。他是總部位於倫敦的英國外交政策研究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級研究員,他曾在中國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後來移居美國。

原文: Why China Can’t Innovat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