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莫迪一直致力於將印度打造成製造業強國,並且,印中關係因邊境爭端在持續惡化。印度業界透露,在此背景下,數千名中國科技工作者未能獲得印度簽證,包括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金融時報》6月27日報道,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主席潘卡吉‧莫欣德魯(Pankaj Mohindroo)表示,在過去兩三年裏,數千名中國公民的商務和就業簽證申請被拒絕,還有許多人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沒有申請簽證。
他介紹,多年來一直在美國公司在華部門工作的中國公民也被拒發簽證。
2020年,在COVID-19疫情和喜馬拉雅山邊境地區爆發印中致命衝突(造成20名印度軍人和至少4名中方軍人死亡)的背景下,印度對中國企業實施嚴格限制。
印度負責監管簽證發放的外交部和內政部沒有回應對《金融時報》所報道的簽證積壓問題的置評請求。
四年前,莫迪政府出台3號通知(Press Note No.3,簡稱「PN3」),要求印度與任何陸地接壤國家的公司進行任何外國直接投資,都必須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
當時,印度政府表示,這項規定旨在「遏制對印度公司的機會主義收購」。雖然這項措施沒有具體提到中國,但印度國內普遍認為它主要是針對中國公司。
依據印度內政部邊境管理局的訊息,在地理上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共有七個,即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其中中國曾是最大的投資母國。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數據,過去二十年來,其它六個接壤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加起來僅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千分之二,對印度投資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金融時報》報道,據印度政府官員稱,未能獲得在印度次大陸擴張許可的中國公司包括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和蘋果公司供應商立訊精密等。
不過,從2023年底,印度加快了對部份中國公民的簽證發放速度,這些簽證適用於莫迪政府「生產掛鈎激勵計劃」(PLI)下的項目——該計劃旨在促進印度製造業,為電子、製藥和紡織等一系列行業的企業提供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補貼。
隨著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中共對外企施加更多控制和審查,導致更多跨國公司希望將供應鏈和銷售渠道從中國轉移出去,它們在亞洲其它國家尋求機遇發展。
印度目前的地緣政治地位賦予其諸多優勢。莫迪政府繼續受益於「中國+1」趨勢:在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通過將商業營運和投資轉向中國的鄰國,來限制與中國相關的生產和供應鏈風險。許多關鍵經濟部門的跨國公司現在不僅將印度視為長期資本投資的替代選項,並且認識到該國自身的市場吸引力。
印度是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莫迪執政十年來一直倡導「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旨在創造就業機會和促進出口。這一舉措與上述全球企業在印度和越南等國尋找中國以外的工廠地點相吻合。
印度目前已成功吸引一些跨國公司,包括蘋果及其供應商富士康,它們正在印度南部建設廠房。
6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與莫迪在白宮召開圓桌會議,會見了美國和印度的科技界領袖。蘋果、Alphabet、微軟等科技公司的行政總裁與會,主要討論在印度投資的機會和挑戰。莫迪也和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會面。
蘋果CEO庫克在會後表示,印度代表著一個「巨大的機會」。大型半導體公司,如美光(Micron)和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等,也利用莫迪訪美的機會,宣布了對印度進行重大投資的計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