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接近爆滿,政府興建垃圾焚化爐。位於石鼓洲旁人工島的垃圾焚燒發電設施「I‧Park1」,預計明年落成並運作,至於擬於屯門曾咀興建的焚化爐「I‧Park2」,則預料在2030年代初落成。前者預計每日可處理約3,000公噸都巿固體廢物,後者則由原先設計4,000公噸,增至6,000公噸,合計每日可處理約9,000公噸。環保署助理署長雷學良認為,兩者足夠達到2035年「零廢堆填」的目標。


「I‧Park1」由12件主要機電預製組件拼成,分別是6件圓筒狀的鍋爐燃燒機,及6件煙氣潔淨組件,2月已由珠海運抵人工島。人工島的填海、海堤及防波堤亦已大致完成。「I‧Park1」料能縮減廢物體積90%,並每年輸出4.8億度電,以全港每戶每月平均用電量約400度電計,足夠10萬戶家庭使用。


雷學良稱,由於近年外國技術進步,曾咀的焚化爐容量可以更大,故處理量增至6,000公噸,並縮短兩年興建時間,視乎招標時間,料在2030年代初落成。至於第三座焚化爐擬於北都興建,屬長遠規劃,暫未有動工時間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