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香港電台《上任兩周年》專訪,談及師生唱国歌時聲線太弱,稱聲線反映情感及投入度,「唱咩歌都要大聲,唔係淨係唱国歌」,又說音樂老師提醒學生唱大聲一點,是很正常的事。

你是對的,在今日香港這類社會,国歌唱太hea很可能犯法——国安警先生,萬一你們認為hea唱不犯法,請馬上留言指正,我會替你們澄清的——當然要出盡奶力去投入了。但聲稱弘揚中華文化的蔡若蓮也應該聽過孔子一句話: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領導如風,人民像草,風吹草上,草必倒。即是說,你身為「教育局」局長,齋talk is cheap,理應親自示範如何投入唱国歌。但光靠大聲是不行的,大聲除了不代表無禮貌,更不代表投入和有情感;我認為至少要加上一點淚光,才可以增強国歌的感染力。如果蔡局長是真心的,請淚流滿面唱一次讓全港師生觀摩,那才算「君子之德風」。

此外,蔡若蓮在訪談中也提及「孝」,說法令人訝異。今天港台新聞是這樣報道的:

「蔡若蓮接受本台《上任兩周年》系列專訪時談及,身為中國人認識中華文化很重要,部分中國人的價值觀是西方沒有。她舉例,讀《燕詩》可以明白『孝道』,而『孝』字難以翻譯成西方語言,因為西方人沒有這個價值觀。」

先談談局長推介的「燕詩」,沒頭沒尾,不知道是指哪首,也不知道你看了會明白什麼。我猜,她大概是指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吧。這首詩很有名,我能背,包括白居易自己寫的注:

「叟有愛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時,亦嘗如是,故作燕詩以諭之。」

要了解詩旨,很簡單,白居易的注已寫得很清楚:劉伯的愛兒跑掉,令他非常傷心,但原來劉伯年輕時也這樣拋棄父母,白居易於是寫〈燕詩〉教訓他。很多人都說此詩談「孝」,我建議他們把原詩及白居易的注再讀一遍,想想白居易希望劉伯明白的,到底是「孝」抑或「報應」。

至於局長說「孝」字很難翻譯,不知道有何根據。我中學已認識的「filial piety」難道翻不出「孝」?莫說英文,我甚至可以告訴蔡若蓮「孝」的拉丁文怎麼說。

古羅馬雄辯家Cicero在《論構思(De Inventione)》就探討過「孝」,形容孝是「責任感(pietas)」的一種,出自「本能(innata vis)」:

pietatem, quae erga patriam aut parentes aut alios sanguine coniunctos officium conservare moneat…

意思是:「責任感,它會提醒你履行對祖國、父母或其他親人的義務。」

古羅馬人要表達對父母的「孝」,會講「pietas erga parentes」,內涵跟中文「孝」字並無分別。蔡若蓮說西方人沒有「孝」的價值觀,簡直不可思議,希望這位「教育局」局長澄清一下她散播的假資訊,以免誤人子弟。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