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今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已重新審視北區沙嶺興建公眾骨灰安置所的計劃,聲稱由於未來公眾骨灰龕位將有足夠供應,原定的兩公頃土地將改作創科及相關用途。有團體質疑說法站不住腳,擔憂9年後會再出現公營龕位供不應求的情況。

「各界關注骨灰龕問題大聯盟」表示,22幅擬建龕場的用地中,現時有16幅地完成諮詢,合共可提供695,455個龕位,包括沙嶺用地的20萬個龕位。大聯盟引述食環署的數字以及約九成遺體使用火化服務,假設每年平均需要5.4萬個龕位,指上述龕位只夠約12年使用量,若取消沙嶺原定的20萬個龕位,擔心未來會再出現公營龕位供不應求的情況。

大聯盟引述上任特首林鄭月娥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的答問中強調,沙嶺骨灰安置所計劃「很難推翻」,認為這不是純粹關乎大灣區未來,也關乎香港市民的民生;但現在李家超「話翻就翻」。

大聯盟又質疑,李家超如何保証未來有足夠公營龕位供應,及如何補充原定在沙嶺供應的20萬個龕位。

翻查資料,2012年政府曾提出沙嶺「超級殯葬城」計劃,提供殯儀館、火葬場及骨灰龕等一條龍服務。不過在2021年10月,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北部都會區」的願景,並宣布沙嶺「超級殯葬城」只保留靈灰安置所,不興建殯儀館及火葬場。她當時曾指,保留靈灰安置所是因為香港每年有5萬人去世,要為後人安置。@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