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出現於西貢白沙灣對開海域的一條受傷鯨魚,引發市民爭相出海近距離觀賞。儘管漁護署、海洋公園及保育團體連日來均呼籲市民不要出海靠近鯨魚,以免影響其康復及健康,但網上仍流傳船隻迫近鯨魚照片。世界自然基金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今早接受一個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從近日相片判斷,鯨魚傷口比幾日前的觀察有所擴大,擔心情況會再惡化,呼籲市民切勿再出海追逐鯨魚。

有關鯨魚背部出現傷口,多方估計是受到螺旋槳所傷。彭莉恩表示,若鯨魚的傷口不影響行為能力,部份能自癒,但若再受到壓力刺激,激動轉身,傷勢或會惡化。因此,世界自然基金會現正與附近船家溝通,提醒他們在接近鯨魚100米範圍內應關閉引擎,停船或減速,不要大聲呼叫或與鯨魚互動;同時呼籲市民不要在附近水域滑水或駕駛水上電單車,否則若碰上鯨魚,雙方都會有危險。

彭莉恩又指,鯨魚一般感受到壓力、不舒服時,會暫停覓食,並在淺水區域徘徊,而此鯨連日在本港水域停留,可能是反映身體不舒服;亦有可能是躲避颱風威脅,逗留的時間比專家預計長;也可能因為本港水域打擊捕魚之後,魚類更多,可供鯨魚覓食及休息。

另一方面,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接受傳媒訪問時指,由於鯨魚身處廣闊的西貢內灣區,難以引渡返海,故建議政府劃出暫時保護區及船隻限速區,給予鯨魚寧靜空間自行離開;漁護署、海事署或水警的巡邏船若目睹有船隻圍觀鯨魚,也應作出勸止。

鄭家泰指出,外國遇到類似情況,會短暫封閉航道或某一區域不讓船隻進出,以製造寧靜空間予動物離開水域,他促請相關政府部門儘快考慮這些措施。然而,他明白很多位置須用作碼頭或有遊艇進出,那可以留一條航道供船隻出入,但規定船速。

據海洋公園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估計,該鯨魚身長約7米,相信屬布氏鯨。該機構曾呼籲公眾不要出海追逐鯨魚,應與鯨魚保持安全及適當距離,以免鯨魚變得緊張,令牠難以休息或進食,或令牠再受創傷,對其生命構成威脅。◇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