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江流域的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受持續晴熱高溫天氣影響,該湖水位持續下降,湖區水面面積13天縮水超四分之一,水位降到有紀錄以來同期最低值。

據中共官媒報道,截至7月17日15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跌破13米關口,已下降至12.55米,比多年同期偏低5米多。這是自1951年有紀錄以來湖區同期的最低水位。因水位持續下降,致使鄱陽湖航道變窄,湖面露出灘塗和綠草。

受持續晴熱高溫天氣、上游來水減少等多重因素影響,鄱陽湖水位在今年6月30日漲至15.18米後,每天以10到20厘米的速度快速下降,湖區水面面積、容積也在大幅縮減。 7月2日8時至15日8時,鄱陽湖湖區水面面積從2,590平方公里縮至1,850平方公里,容積從75.9億立方米降至42.3億立方米。湖區水面面積13天縮小了四分之一多。

江西省九江市居民趙啓民(化名)7月17日對《大紀元》表示,以前鄱陽湖自然風景很美,冬季會有大批候鳥到鄱陽湖覓食越冬。現在鄱陽湖周圍很多河流被攔截建水庫了,搞甚麼發電站,破壞自然環境是需要買單的。結果每年一到冬天和夏天需要集中用電的時候,總是不夠用,搞甚麼停電和錯峰用電,很多工廠被迫停工,有的街道連路燈都給停了,黑黑的很嚇人,晚上都不敢出門。

「這都是中共與天鬥的結果。改造自然就是破壞自然,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當破壞程度達到一個節點時,也就是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人類就會有報應。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趙啓民說。

此前,2022年8月10日,鄱陽湖湖口站水位降至10.93米,8月12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降至10.78米,較1951年有紀錄以來提前了100天進入枯水期。而且,在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水域,水底露出明代石橋,石橋長2,930米,有1,100多孔,所以得名「千眼橋」。

原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元華日前也對《大紀元》表示:「像這種大湖,本來是天然調節的,卻搞那種小水電,破壞上游水源,然後整個氣候大環境給搞亂了,等於就是說風雨失調。」「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該颳風的時候不颳風了,不需要雨的時候就忽然來大雨。或者年降水量還是這麼多,但分布不正常,造成暴雨或是大乾旱。」

鄱陽湖,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湖泊,也是長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經調蓄後在湖口流入長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