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點:美俄秘密協議曝光,拜登最怕兩件事!CIA疑烏炸北溪管道,助烏獵殺「莫斯科號」;習近平視察東部戰區,「錨定」開戰?!
《新聞周刊》7月7日刊發的獨家新聞,報道了關於中情局(CIA)和美俄雙方在烏克蘭戰爭之中的許多秘密聯繫和協議,非常的有意思,對我們如何更深入的了解當前俄烏戰局,也很有參考價值。
這篇文章非常長,訊息量很大,我們先說說比較乾貨的幾個主要訊息。
現任中情局(CIA)局長伯恩斯曾經擔任過美國駐俄羅斯大使,因此他在烏克蘭問題上對美俄雙方的影響力都相當大。
美俄戰前協議
早在2021年11月,一直在監測俄軍集結情況的中情局就已經發現了普京入侵烏克蘭的意圖,當時拜登就派遣伯恩斯前往莫斯科,希望當面警告普京入侵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儘管普京拒絕與伯恩斯見面,但他最後還是同意通過克里姆林宮的安全電話與伯恩斯交談。
從某些方面說,這次會議還是非常成功的,即使俄羅斯發動了入侵,但美俄兩國還是能夠接受久經考驗的行事規則。拜登政府承諾,美國不會直接參戰,也不會尋求更迭普京政權。而俄羅斯則承諾,將把它的攻擊限制在烏克蘭,並按照未說明但被充份理解的秘密行動準則行事。
甚麼樣的秘密行動準則呢?報道引述一位高級國防情報官員的說法表示,這些秘密的潛規則都沒有寫在紙上,但俄羅斯比較能夠遵守這些看不見的紅線,比如將秘密行動保持在日常的間諜活動範圍內,不跨越某些邊界,不攻擊對方的領導人或外交官等等。這些是在戰爭之前雙方達成的秘密協議。
戰爭初期 烏美達成非正式協議
但中情局高估了俄軍的實力,也低估了烏克蘭抵抗的頑強程度。在戰爭初期,烏克蘭與美國達成了一個非正式協議,烏克蘭接受拜登政府對攻擊俄羅斯的限制,作為交換,美國承諾提供武器和情報。
隨著俄軍進攻基輔失利不得不從烏克蘭北部撤軍,尤其去年7月開始,雙方戰局陷入僵持狀態後,在澤連斯基的大力推動下,拜登政府的重點開始轉變為提供更好、射程更遠的武器以維持烏克蘭的戰鬥能力。而澤連斯基也同意繼續遵守此前的某些界限,比如承諾不會使用這些武器攻擊俄羅斯本土。
報道說,在入侵一年多以來,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一直維持著兩個龐大的網絡,一個是公開的,另一個是秘密的。大量貨物通過船隻運送到比利時、荷蘭、德國和波蘭的港口,然後通過卡車、火車和空運將這些物資運往烏克蘭。此外,還有一支「灰色機隊」一直在秘密地穿梭於中歐和東歐,運送武器並支持中情局的行動。
中情局在這場秘密戰爭中發揮了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比如烏克蘭在戰場上多次擊斃俄羅斯將軍,還有烏克蘭擊沉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事件等等,都與中情局的作用密不可分。
美警告:不會容忍核威脅或核升級
除了美俄之間的秘密協議,報道講述的另一個重點是,隨著戰爭進程的改變,中情局似乎越來越難掌握普京和澤連斯基的真實意圖,這導致了美國對支持烏克蘭的力度與態度上可能發生一些改變。
報道說,尤其在普京遭遇瓦格納政變後面臨空前挑戰,中情局對雙方將會做甚麼無法確定。在這個時候,拜登和澤連斯基都確定不會採取任何可能會威脅到普京本身或俄羅斯國家生存的行動,以避免普京受到過度刺激失控從而使衝突升級為席捲整個歐洲的世界大戰。作為交換,拜登政府希望普京不會將戰爭擴散到烏克蘭以外或訴諸使用核武器,這是拜登最擔心、或者最怕的兩件事。
在去年11月的一天,中情局局長伯恩斯通過在波蘭的秘密基地關係網絡,得以在土耳其情報總部會見了俄羅斯情報官員納雷什金。伯恩斯在那裏強調了「戰略穩定」,並對俄方發出了新的秘密警告,稱美國絕不會容忍核威脅或核升級。
澤連斯基不會擴大戰爭範圍?
但當烏克蘭慢慢扳回局面並逐漸掌握戰爭主動權後,中情局開始面臨另外一個巨大的問題是,他們無法了解澤連斯基的真實想法,也難以掌握烏克蘭軍方的行動。因為烏克蘭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攻擊俄羅斯本土或跨越當初美俄之間默認的某些紅線的行為。
報道提到了好幾個具體的例子,首當其衝就是美方曾悄悄向澤連斯基政府表達了對去年9月北溪管道襲擊事件的不滿,這源於中情局依靠部份情報所作出的懷疑,但烏克蘭政府多次否認與此有關,並堅稱任何類似的猜測都是「有趣的陰謀論」。
其次是去年10月8日針對克里米亞刻赤大橋的卡車炸彈襲擊,以及多次發生的無人機特種部隊對俄羅斯發動的跨境襲擊。而中情局對此得出的結論是,澤連斯基要不是沒有完全控制自己的軍隊,要不就他乾脆就不想知道某些具體行動。
還有一個例子是在俄羅斯境內發生了一系列神秘的暗殺和破壞行為,其中一些發生在莫斯科及其周邊地區。中情局認為,其中一些襲擊是由新生的俄羅斯反對派幹的,但其它一些則是烏克蘭所為,只不過中情局的情報分析員無法確定是否有澤連斯基的指令或其參與的程度。
報道最後提到,在中情局看來,這一系列的襲擊似乎違背了澤連斯基不會採取可能擴大戰爭範圍的行動的承諾。但一名波蘭政府高級官員告訴《新聞周刊》的記者說:「要想讓烏克蘭嚴格遵守為限制戰爭而達成的非正式協議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為中情局並不了解烏克蘭國家的本質以及在基輔存在的強硬派系。」
拜登最擔心兩件事
以上就是《新聞周刊》這篇獨家報道的主要內容。在節目組看來,這些猛料基本上都比較靠譜,這也基本上印證了我們此前的一些分析:拜登政府之所以限制並延遲了對烏克蘭某些重要武器裝備的援助,最大的原因就是普京的核訛詐。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戰爭爆發一年多來的態度轉變,與烏克蘭的戰場表現密切相關。最開始拜登最擔心的是兩件事,第一是戰火蔓延到其它國家以及第二是動用核武。
但戰局走到今天,拜登對俄羅斯是否還有能力將戰爭擴大到其它國家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這是美國終於出手援助主戰坦克、遠程導彈甚至集束炸彈等大型武器的最根本原因。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烏克蘭是否可用美國武器攻擊克里米亞問題上,美國明顯有一個大的變化,從此前的私下限制轉變為前不久的公開支持。這應該也是為甚麼普京前不久公開表示要將戰術核武器部署到白俄境內的原因,他可能開始意識到「不攻擊俄羅斯本土」並不一定是永久不變的鐵律。
在這份獨家爆料報道中,可以看到的一個最有價值的訊息是,美俄之間顯然延續了當年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模式:兩個核大國之間不發生直接衝突,但可以通過代理人模式來較量,且雙方都嚴格限定衝突的範圍並遵守不動用核武的紅線。
美俄模式正在 複製到中美之間
這個模式,實際上正在中美之間被複製。我們從美俄秘密協議可以看到,美國顯然認為這種模式是成功的,因為這種模式大大削弱了普京的力量而又不至於導致俄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大亂,從而撼動整個歐洲秩序。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對中共的承諾都和對普京的大體相似,也是甚麼不尋求改變中共制度,不尋求更迭中共政權,要設置安全護欄避免雙方爆發直接衝突等等。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雖然我們不知道布林肯訪華究竟談了一些甚麼,但從這裏我們大致也能猜到一些主要的內容。
只是有一點,節目組覺得拜登政府可能嚴重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俄羅斯不是中共,普京也不是習近平。俄羅斯可能會遵守某些雙方默契的紅線,但中共肯定不會,拜登如果相信可以用美俄模式來套用在美中對抗上面,注定要吃大虧,因為嚴格說,中共的邪惡程度、無恥程度和陰險狡猾的程度,都不是現在的俄羅斯可以相比的。
耶倫抵京 習視察東部戰區 「錨定」開戰?
提到中共,節目組就接著說習近平的最新動作,根據黨媒通稿,他7月5日去了蘇州市考察,參觀了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這些安排並無特殊之處,除了顯示一下他依然很重視民營企業,尤其重視和半導體相關產業的民企之外,一大半的目的恐怕是去遊玩的。因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號稱是蘇州現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保護區,而且彭麗媛都被人拍到戴著大口罩在街上蹓躂。
習近平此次出來真正的目的,是去視察東部戰區機關,不但例行搞了一個集體大合照,還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個講話在黨媒通稿中歸納起來不到300字,其實節目組覺得他真正想說的核心內容也就八個大字:聽我指揮,敢於打仗。
習近平考察大軍區並不是甚麼新鮮事,但他這次考察的時間、地點和講話等諸多因素綜合在一起,就體現出了一些不太尋常的訊號。
我們知道,7月8日剛好就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抵達北京的日子,習近平不早不晚選在同一天考察東部戰區,很難不讓人得出兩個結論:第一他是刻意迴避和耶倫見面。其實按外交規格而言,他可以不見耶倫,但兩天前他剛剛下令限制金屬鎵和鍺這兩種半導體產業重要的戰略金屬出口,擺明了就是給耶倫一個下馬威。
第二就在耶倫抵京的當天,他視察將來負責主攻台灣的東部戰區,要求要「敢打仗會打仗」,明顯是在擺出一種強硬的姿態,故意營造出一幅「我方厲兵秣馬,美帝上門求和」的畫面。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習近平為甚麼要在中美關係緩和,美方高級官員二度上門拜訪的背景下,突然開始喊打喊殺了?
霸王硬上弓 打不贏也要打?
這裏有一個重要訊息值得注意,就是黨媒通稿的大標題寫著:習近平在視察東部戰區機關時強調,錨定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努力開創戰區建設和備戰打仗工作新局面。
建軍一百年,是2027年,這個建軍百年最大的奮鬥目標,用黨媒的原話說,就是「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結合此前美國多次公開警告2027年這個時間點,節目組覺得可以說習近平這次沒有選擇在八一建軍節的時候去視察東部戰區,而是選擇了美國高官來訪的當天,其釋放的訊號就是習近平已經下定決心,要求軍方在2027年前將入侵台灣準備工作推進到臨門一腳狀態。
他在講話中要求敢打仗,會打仗,卻沒說打勝仗,說明他下意識裏針對的打仗對手就是美國,他也知道中國軍隊對美軍有畏懼心理,畢竟雙方實力差距擺在那裏,所以他的意思很清楚,只要敢打、會打,還是有取勝機會的。
尤其是他講話說:「要堅持從政治高度思考和處理軍事問題」——甚麼叫政治高度思考軍事問題?這其實與「堅持從政治高度看待清零」是一樣的邏輯,說白了就是打得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必須全力以赴,霸王硬上弓,沒有討價還價餘地。
當然,習近平下定決心要開戰,和他到時候是否真的能開戰,還不是一個概念,但我想我們很快會看到他越來越多地推進整個社會向戰時轉型的措施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