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保育團體研究11條接近民居的「屋企後山」小徑,估算11條山徑可服務全港20%市民。團體指政府對此缺乏全面管理,有歷史建築價值被忽視,例如前深水埗配水庫險被拆除;亦有屋企後山被改造成公共空間,惟在政府土地動土屬違法,部份設施更可能嚴重破壞環境,團體建議政府在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下另設機構,結合環境保育、歷史遺產保育及康樂發展規劃的專業知識,負責管理及規劃後山。
保育團體Parks and Trails及WYNG基金會今日(6日)發表《屋企後山研究計劃第一部分:探索城市邊緣》,研究就11條社區後山小徑作個案研究,並利用手機應用程式TrailWatch紀錄,了解居民如何在公共空間進行康樂、社區及宗教活動。研究指,後山大多在綠化地帶,估計11條山徑合共可服務150萬名居民,佔全港人口20%,是重要的都市綠肺。
研究結果指,社區後山入口需設置更佳的標示和安全的行人設施,例如芙蓉山、沈雲山及平山山徑入口的行人過路設施須檢視鑽石山扎山道人車共用等;研究小組建議改善小徑入口附近和鄰近港鐵站的指示。
另外,研究發現大多數小徑都被民政總署以水泥或石塊舖蓋,而硬舖表面會持續影響地表逕流及導致水土流失等問題,研究建議民政總署可邀請環保團體合作,進行小規模山徑維護工作,以天然材料替化硬舖面。
團體亦指出,大部份山徑的座椅和遮蔭設施千篇一律,未能切合市民使用習慣,建議民政總署與山徑使用者交流,確保設施設計能照顧使用者需要。
是次研究發現,政府對「屋企後山」普遍缺乏管理及規劃。WYNG基金會高級項目經濟黎文燕舉例指,在金督馳馬徑便有古道未有修繕,沿路均有不少倒塌的樹枝及大石,而芙蓉山山徑的座椅也有缺角、破損等問題。
她又指,屋企後山會被改造成「公共空間」,惟在政府土地建造建築物或動土均屬違法,若自行設立臨時樓梯等,不安全之外亦會破壞環境,但地政總署一向疏於執法,而執法也是基於有市民投訴,而非根據環境及安全評估。
由於屋企後山的規劃目的並不明確,隨時可能被撥作其他用途,因此會導致忽視歷史建築的價值,例如摩星嶺暫時古蹟被塗鴉、前深水埗配水庫前年險被拆除。
她又建議政府應籌劃管理制度,與社區團體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在現行機制下,以短期租約或政府撥地形式,把部份土地批予非牟利組織管理。對有重要遺跡的綠化地帶,如摩星嶺等,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管理策點,如遺產公園,以防止疏忽及破壞造成進一步損害,同時提升教育潛力。@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