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邱女士每天都需要上下樓梯,頻繁地蹲下、站起來或跪地,這是因為住家沒有電梯,只能走樓梯,也沒有床架,所以床墊直接放置於地板。近日,她總是覺得右腳膝蓋不穩定,不時有軟腳的情形,而且做蹲下、跪下、下樓梯等動作時,還會伴隨膝蓋後側、內側疼痛。
一開始,她以為是關節退化,因此不以為意,直到疼痛加劇,只能靠拐杖行走時,才前往醫院復健科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她長期過度使用膝蓋,導致後十字韌帶受損,於是醫師安排她進行PRP增生療法,持續約3個月的時間,她已經能不靠拐杖並正常行走,走路速度也回復正常。
膝關節的組成結構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吳柏陞說,膝關節是由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共四條韌帶,以及大小腿骨、膝蓋骨、肌肉共同組成,其中的後十字韌帶最強韌,從大腿股骨前內側連結到脛骨的後外側,因為位處深處,所以受傷不容易察覺,也不容易診斷。
後十字韌帶損傷分兩類
吳柏陞說明,後十字韌帶損傷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損傷如運動傷害、車禍等,通常是因為小腿前側遭受向後的撞擊,而致使斷裂;慢性損傷則是因為過度使用,導致韌帶磨損撕裂。
慢性損傷的初期,多數患者會覺得膝蓋軟軟的、卡卡的,卻無法具體說出不適的點,加上位置較深,按壓不到,就醫也難以診斷,所以容易被誤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必須藉由理學檢查檢視是否有外觀上、運動時的異常;還可以通過超音波檢查韌帶有無受傷、腫脹,必要時則可以配合核磁共振,以確認整個膝關節結構是否正常。
單純後十字韌帶急性損傷的治療以固定、冰敷、吃止痛藥、復健等保守方法為主,如果是合併其它損傷,需要評估是否以手術介入治療;而一般的慢性損傷,則能採用增生療法治療。
增生療法的治療方法
吳柏陞補充說,增生療法是通過超音波導引,將藥物注射到受傷部位,引起受傷的組織輕微發炎,促使其修復的技術;常見的注射藥劑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羊膜等,療程則視藥物類型採3~6週注射1次,通常需要進行2~4次。
一般來說,PRP、羊膜的治療效果會優於高濃度葡萄糖水,因為此兩種注射藥劑含有豐富的修復因子。臨床觀察發現,大部份患者適用增生療法,只有少數有急性感染或凝血功能不佳的患者不適用。
此外,增生療法也適用於各個關節、肌腱、韌帶的受損或退化,包括脊椎、髖關節、肩膀、足底筋膜、腳踝等部位。
膝蓋受傷切勿輕忽
吳柏陞提醒,後十字韌帶的撕裂傷或斷裂,如果沒有適當處理,容易因為膝蓋支撐力不足,發生軟骨、半月板磨損,進而造成早發性的退化性關節炎;由於導致膝蓋痛的原因眾多,不是只有退化性關節炎,因此膝蓋不適問題一直未舒緩,建議及早前往復健科或骨科查出病因,再由醫師評估之後,進行適當的治療。◇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