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圖顯示香港「復常」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和國際七人欖球賽過後,外間對香港的評價仍然未有大改變。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更有報道直言,香港的經濟前景看起來黯淡無光(looks bleak)。

《華爾街日報》周二(8日)發表的專題報道,以「為何香港的改造會失敗」(Why Hong Kong's Makeover Will Founder)為題,指「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旨在修復嚴厲的抗疫政策,及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鎮壓反對派的決定。

報道認為,香港雖然以非常高的成本(very high cost)換來「穩定」,亦幾乎無人懷疑香港仍將是大陸企業一個重要港口去尋求外國資本,但是在其它方面,香港的經濟前景看起來黯淡無光,並舉例第三季數據顯示,香港經濟比去年同期收縮4.5%,2019年底以來由於政治不穩,香港人口減少超過20萬。報道亦有提到,香港實行在流行病學上值得懷疑的(epidemiologically questionable)抗疫政策,加上《港區國安法》將多數有意義的異見視為犯罪,從2019年底以來,只有金融業有顯著增長。

但是《華爾街日報》指出,金融業面臨人才流失、美國未來可能的制裁,及隨著《港區國安法》實施與中共加緊控制導致的法治觀念惡化等問題。

與香港長期以來的對手新加坡比,報道認為新加坡已超越香港,成為企業爭議的首選仲裁中心,並正大力在財富管理行業上競爭,舉例新加坡的資產管理規模(Assets under management)在去年增長16%到3.9萬億美元;但香港只增加2%,擔心北京勢力或大陸的富豪,亦似乎陸續轉移資產到香港以外。

《華爾街日報》:不是銀行家,如何謀生?

該報道指出,香港真正的問題不在於金融。大陸的閉關意味香港的航空和零售業的逆境,可能會持續至少一年,香港作為貿易和物流中心,過去數年來亦已逐漸被其它港口追過。製造業沒有競爭力、高樓價、製造能力、研發投資長期不足,對科技行業創業者而言難以落腳。報道走筆至此,提出上述情況帶來明顯的問題:「對於不是銀行家的人來說,他們究竟將如何謀生?」(For everyone who isn't a banker, how exactly are they going to make a living?)

講到高樓價,報道形容香港樓價「極難忍受的」(excruciating)水平。官方數據顯示,今年6月香港的家庭入息中位數,比2009年高出約55%;但樓價在同期卻高出148%。據中原地產數據,樓宇按揭佔家庭入息比例,從2008年中的約35%,升到2022年的約55%。

報道續稱,香港的住屋問題如果能被解決,恐怕要歸功於移民潮,因為有數以十萬計的居民認為他們在香港已沒有未來(believe they have no future there),最後語帶諷刺地表示,這是解決住屋問題的一個方法,但不會有很多地方想如此(That is one way of achieving success, but not one that many places would aspire to)。

金融峰會同日 彭博報道「贈興」

其實《華爾街日報》並非近期唯一唱淡香港的國際主流傳媒。就在本月初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開幕的同一個早上,彭博社發表題為《香港力證自己仍是主要金融中心》(Hong Kong Fights to Prove It's Still a Dominant Financial Hub)的報道,引述全球外匯交易中的份額、地產市場、在亞洲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的比重等數據,直言香港不可否認已失去了優勢,特別是相對於正迎接資金和人才湧入的新加坡。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新加坡超越香港成為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香港在全球的排名則下滑至第四位。

外媒看淡香港 黃偉國:二十大後局勢轉壞 對中港無信心

外媒近期持續報道看淡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同大陸在二十大後局勢轉壞有直接關係,包括習近平走回頭路,改革開放破滅,加上「國進民退」、「供銷社」與「社區食堂」政策,以政治路線處理經濟問題,「對中國(大陸)無信心,同樣對香港無信心」,因為2020年之後香港的內政被中共控制,外媒持續報道看淡香港,於持續看淡中國大陸是同一回事。

另外,李家超管治無能,無能力處理香港的經濟問題、移民潮、人才外流及疫情問題。黃相信金融峰會參與者回程後亦會反映李家超管治下,即使他們入境後有「特權」,但亦看到香港在國安法、大陸控制,失去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失去整個城市的存在價值」。

至於李家超「說好香港故事」,此已淪落為李家超政府唯一有能力做的事,因為他們無能力解決移民潮、港人信心崩潰等問題,亦是向中聯辦和北京領導人「交貨」的舉措。

陳國基「戰狼」態度指責外媒

黃偉國說,香港的國際性在於自由與開放,直言現時「香港的國際性已經全部消失」,除了受疫情所困,資訊亦受限,加上例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不能接受外媒批評,以「戰狼」態度指責對方,故不是外國「唱衰香港」,而是香港本身整衰香港。

《華爾街日報》11月3日的社評以「華爾街向香港叩頭」為題,指華爾街的銀行家到港出席金融峰會,是向香港及特首李家超「叩頭」,呼籲來屆美國國會應要求華爾街高層解釋。陳國基5日致函《華爾街日報》,強烈抗議社評內容,指其非常偏頗,侮辱與會的國際知名領袖,妖魔化這次峰會。

《財富》雜誌曾預言「香港之死」

環顧歷年來外媒對香港其中一篇深入民心的報道,是1995年《財富》雜誌以「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為封面,刊出預測性的文章,指香港1997年變成中國一部份後就會「玩完」(It's over),明言隨著香港成為被北京俘虜的殖民地,會越來越像另一個中國大陸的城市,受貪污腐敗和政治關係影響,而不是公平的法治,香港似乎註定要成為死水(global backwater)。

資深傳媒人區家麟在2020年11月曾經在《蘋果日報》撰文,指在香港主權移交10周年時,曾經被多個媒體「拿出來鞭屍,恥笑預言不準,香港不知幾好」;但是在2020年再讀,「預言竟然超額完成」,認為《財富》的預言最錯的地方,是一切會在九七後不久發生,結果是20多年後「由習總一朝完成」。

「香港之死」報道在香港於2010年代開始明顯走下坡時,不時被人引用。2018年,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英國記者馬凱工作簽證不獲續期,外界認為是政府報復外國記者會邀請民族黨前召集人陳浩天演講。時任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前外國記者會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就引用「香港之死」,指出從來沒有想像過,有一天香港會驅逐外國記者,「用了一段時間,但香港之死終來臨(It took a while, but  'The Death of Hong Kong' has arrived)」。@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