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溫莎王朝的傳人,於英國時間9月8日下午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離世,享耆壽96歲。女王的去世,使我們世界的傳統和保守主義的陣營,失去了一位堅定的捍衛者和不懈的實踐者。女王執掌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意義最重的王室,七十年間跌宕起伏,突破重重險阻,沿襲和保全了傳統的觀念、禮節、和儀軌。雖然王者歸去,但王室的起伏跌宕、溫莎王朝的盛衰、和君主立憲的深意,卻依然彰顯,這對世界的未來和中國的未來,或未來人類社會的聖人之治、賢德之治,或許有著深遠的啟迪意義。
伊利沙伯二世
伊利沙伯二世去世三天之後,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正式宣布英國國王查理斯三世為君主。愛丁堡的宣布儀式過後是鳴禮炮和軍樂隊演奏《天祐國王》。貝爾法斯特和加迪夫也舉行了類似的儀式。早些時候,包括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在內的其它英聯邦地區也舉行了類似的宣布儀式。這些儀式可能看起來是浮華和表面的,但在象徵性的意義之外,卻有著實質性的意義,就是維護社會的延續和穩定,和保證歷史和文明的傳承。
伊利沙伯二世生前恪守傳統的家庭倫理,即使是其夫君、子嗣、孫輩多人不守禮數、不知檢點、緋聞不斷、甚至醜聞迭出,她總是能夠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維護了王室的聲譽和尊嚴,並儀容儼雅、遊刃有餘、妥善處理,不失應有的禮節和自己人格的尊嚴。她與菲臘親王濡沫一生,經歷了二戰前後的艱難歲月和冷戰、後冷戰時期的蹉跎。她為了王室的延續不受傳統破壞者的侵擾,堅守崗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即使在晚年期間,面對不肖孫輩引狼入室,應對那個以熱褲、緊身短裙破壞王室形象、又攛掇王室光環、同時污衊王室之小人,她仍能坦言相對,在以善待人之際維持傳統的原則。
伊利沙伯二世的一生中,接待過13位美國總統,經歷過15任英國首相,在位時間長度居世界第一。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在位從1662年到1722年,但也只有61年。康乾盛世堪比唐宋盛世,清聖祖康熙對中國的貢獻,自不待言。女王在位70年,對英國和世界的貢獻,還沒有完全展現,其任內從未改變初衷,其政策連續性,也舉世無雙。
今天世界的左派激進主義者們,在女王離開的時刻,叫囂著要哀悼女王、但不哀悼她的帝國;他們要求打倒英國君主制;還要求「更新英國的君主制」。伊利沙伯二世所表現出來的傳統、高貴、優雅、責任、勇氣、和虔誠,都是當今魔鬼統治世界之際、黑暗勢力的最恨,它們要的新世界秩序、重組、重構,激進左派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路線,正是在要摧毀她所代表的一切。
王室的奢華
溫莎王室的豪華奢侈,常常引起人們的詬病。鼓吹取消王室的人,往往以王室花費了太多納稅人的錢財而以利益之心來煽動人們的妒忌,來破壞傳統的觀念和儀軌。王室花了太多的錢嗎?其實並沒有,但王室的傳統和展示的傳統的美麗和魅力,反而帶給了英國無窮的商機和利益。有人說,「英國王室的詭詐是歐洲其它王室不能比的」,這未免太過苛刻。
早在1776年,目睹英國社會風向發生變化、傳統的社會體制受到衝擊之際,王室未雨綢繆,和議會商議協定,設立了「皇家財產局」,或「皇家財產信託」(The Crown Estate Trust),使得君主體制的延續有了經濟上的保障,避免了後來王室財產被肆意侵吞。實際上,在中國,當年的《清室優待條件》雖然也指明了如何保護王室,但後來的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共政權,都沒有遵循這些條約,導致中國文化的斷層。
英國的「皇家財產局」是英國王室背後的神秘地產帝國,是歐洲最大的地產商之一。它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雖然其掌控的財產跟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有直接的關係。但嚴格的說來,這些財產不屬於英國女王或者英國國王,並且也不屬於英國政府或者國民。其所有權非常複雜,是一個精妙的法律設定。
倫敦最豪華和繁榮的西區的中心地帶,是蘇荷區(Soho)和梅菲爾區(Mayfair),梅菲爾區(Mayfair)往西,是著名的海德公園(Hyde Park)和肯興頓宮(Kensington Palace), 梅菲爾區(Mayfair)的南面,是格林公園和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蘇荷區(Soho)往東北,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倫敦最著名的大街之一攝政街(Regent Street),就在蘇荷區和梅菲爾區中間穿過,而皇家財產局則幾乎擁有攝政街的所有地產;1.3公里的繁華街道兩面,遍布知名的商店、酒吧和餐館,這是倫敦最黃金的地段之一。倫敦之外,皇家財產局在英國各地都擁有地產,包括城堡、別墅、農地、森林,以及商業區和購物中心。它還擁有英國一半以上的海岸灘塗,所管理的物業資產價值超過140億英鎊。
「皇家財產局」的設定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屬於執政君主」,但它又不是君主的私有財產——君主不能出售它,其收入也不屬於君主,而是屬於國家。收入屬於國家,但財產局的資產又並非英國政府所有,而是由一個獨立的公司運作,王室不參與管理和運行。因為財產局不是君王的私有財產,它和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和如今的查理斯三世的個人財富之間也有一個鴻溝。伊利沙伯二世曾經是巴爾莫勒爾(Balmoral)城堡和桑德林漢姆(Sandringham)莊園的擁有者,這兩座宅邸是她繼承來的,現在應該是她兒子的。
皇家財產局2019-2020財年(截至3月31日)的年度報告表明,公司利潤為3.45億英鎊。財產局會將每年的創收交給英國政府,而政府會將其25%的利潤返還給女王和王室,作為君主撥款(Sovereign Grant)的一部份。君主撥款每年用於支付王室履行公務和打理王宮的開支。去年的撥款,為8590萬英鎊。
這種精妙的安排,使得王室不成為國家和民眾的負擔,又使得傳統和王室得以永續生存和發展。最近一次的民調中,61%的受訪者表示,英國應該繼續實行君主制,贊成選舉產生國家元首的受訪者只有24%。英國民眾對王室的支持率仍然非常的高。實際上,剛剛走馬上任的英國新首相卓慧思,年輕時曾經是一個廢除王室的積極分子,現在卻在女王去世兩天前接受女王的任命,出任英國首相。
相比之下,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擬定了關於清朝王室退位後的相關保護措施之協議文件,叫做《清室優待條件》,亦稱《優待清室條件》。清室優待條件的內容包括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清皇族待遇之條件,以及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但是,漢人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未嚴格遵行這個協議,從第二年起政府就一直拖欠400萬兩白銀的歲用,清王室也一直留在皇宮而未遷居頤和園。1924年的北京政變中,馮玉祥控制的新政府以《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取代原條件,再後來宣統帝被廢除皇帝稱號,歲用也大大減少。再後來,到了中共篡國,更是沒有遵守「大清皇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和「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修正條件)的條款,而是大肆掘墳、打開了十三陵中的定陵。
議會民主和君主立憲
從歷史上看,英國,大英帝國,或者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民族之一。因為香港的原因,大英帝國和中華帝國也有了深刻的歷史淵源。在英國境內,現代人類的永久定居點,約在過去5000年內建立。現今的英國曾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帝國統治結束後,日耳曼民族遷入不列顛群島,英格蘭開啟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歐洲大陸文化開始融入英國,始於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入侵英格蘭,並征服不列顛群島。如今人們知悉的英國領土,是過去幾百年中多次合併的結果。公元十世紀的時候,蘇格蘭和英格蘭還是各自獨立的國家,後來威爾士、愛爾蘭等合併加入,愛爾蘭成立自由邦後北愛爾蘭留在英國,如今的國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1927年、幾乎一百年前才正式存世的。
雖然今天的英國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只有一百年的歷史,但其對人類的工業革命、工業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資本主義制度、議會民主制的建立,都居功甚偉。中國近年來才被稱之為「世界工廠」,並只享受了這個頭銜不到三十年。但19世紀的英國,才是真正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工廠」。當時它是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海上霸主。最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也是實踐中最大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議會制或者內閣制、議會民主制(parliamentary system),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其特點是「議會至上」,政府首腦(總理或首相)權力來自議會。議會制下的政府融合行政權與立法權(fusion of powers),確保其所領導的政府具有民意基礎。這與美國實行的三權分立略微有所不同。
現代意義上的議會民主制可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1714年,當時的英國本來是應該由英國君主主持內閣,挑選閣員。但因當時的國王是喬治一世,他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漢諾威選侯國,母語為德語,英國內閣大臣們不喜歡使用拉丁語或法語,內閣和國王難以溝通,逐漸發展出首相一職。後來隨著議會權力的增大,開始控制政府,並最終能影響君主。現存議會制的國家或地區,有的採用完整的議會共和制度,也有混合的議會共和制度,有具有禮儀/非執行君主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和君主掌握實權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英國目前實行的,就是「具有禮儀/非執行君主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現代政治學家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事實上,除了當年沒有政黨嚴重衝突的美國之外,開始實行民主便使用總統制的國家,首次民主嘗試大都以失敗告終。而議會制的成功率,反而較高一些。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或有限君主制、共和式君主制、虛君共和制或民主式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達成共和主義或民主主義的理想。英國的議會民主制是君主立憲制,也被稱為「西敏制」,是一種特殊的議會民主制,名字來源於英國議會的所在地— 倫敦威斯敏斯特宮。西敏制中,國家元首(國王或女王)擁有較大的緊急權力,但受到慣例(而非法律)的制約,而較少執行。
君主立憲制下的君主,是「虛戴君主」,但部份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仍有一些特權,無需經過議會同意便可行使。在實際政黨政治中,這些特權幾乎都是由首相和內閣建議君主行使的。只在緊急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君主獨自行使特權的情況。當然,這可能引發憲政危機。1975年,澳洲總督(君主的代表)擅自解除總理的職務,就引發了一次憲政危機。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在位70年,即使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和15次的政府首腦更迭中,她都從來沒有使用過這一特權。但保留這樣的特權是必要的,在一些國家如美國最近的選舉舞弊中,如果美國是君主立憲的制度,如果君主在這時為國家利益和民眾的福祉斷然出手、制止舞弊,就可能挽救美國政壇因為道德下滑和共產主義思潮侵襲所帶來的災難。
聖賢之治或賢德之治
人們為伊利沙伯女王的過世感到惋惜,對其後人、溫莎王朝是否能夠延續其傳統感到不確定。溫莎王朝的沒落,伴隨著世界民主體制的衰落。如今,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國,在普遍人心敗壞、道德下滑的條件下,單一的民主制度難以克服其弊端,國家政權、國家公器被別有用心的人們肆意的偷竊、削弱、甚至摧毀。人類需要總結過去5千年的智慧和教訓,探索新的、更有效、更公平、和充份保障人民自由、更優越的體制。21世紀的人們,在經歷了兩次(三次?)的世界大戰、四次的工業革命、無數的王朝興衰和獨裁政權的起伏、以及共產主義百年的禍亂之後,應該學的更加理智,更加智慧,可以從古老的先賢和神佛所賦予的智慧中,探索出一個新的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之道。
中國的未來會怎麼樣?所有的人都看到出來,中國共產黨政權會很快垮台。中共滅亡之後,中國未來的政體會是甚麼樣的?海外的有志人士已經在規劃、討論未來中國的政體形式。在筆者看來,中國可以考慮一個吸收了民主制度和傳統制度長處,可以在道德下滑的時代,避免現今人類社會弊端的一個新制度。也許,一個兼顧人民自由和個人權力,堅持傳統和道德理念的聖賢治國的「聖賢立憲制度」,筆者稱之為「聖賢之治」或「賢德之治」,可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作為國家治理的體制,當今世界總的說來,有共和制、君主制、和一黨制。共和制的政體,包括總統制、半總統制、實權總統的議會共和制、和虛位總統的議會共和制等等。例如,美國是總統制,而台灣則是半總統制。君主制的政體,包括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君主立憲制、和絕對君主制。一黨制的國家,國家政權由一個黨所把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有唯一的執政黨。
中國為甚麼沒有實施君主立憲的機會?當然,這有歷史上的原因。中國人沒有能夠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是因為中國的末代皇帝、當時的君主,是一個外族的統治者。如果不是呢?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如果不是清朝,而是明朝、宋朝、唐朝,會是甚麼樣的結局呢?歷史已經過去,往事悠悠,很難回溯。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革命的先賢們在推翻滿清王朝的時候,用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因為當時中國的統治階層是作為「韃虜」的滿清。漢人為主的國民政府當然不可能擁戴一個外族的王室。但王室和君主在穩定國家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巨大和重要的,不管是歐洲和亞洲,保留了王室或者君主制、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都展示了巨大的社會穩定的優勢。
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歐美最發達、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其實在歐美,尤其是歐洲,君主立憲制度的國家非常之多。目前歐洲的君主制、半君主制、雙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就有12個,包括安多拉(Andorra)、比利時(Belgium)、丹麥(Denmark)、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盧森堡(Luxembourg)、摩納哥(Monaco)、荷蘭(Netherlands)、挪威(Norway)、西班牙(Spain)、瑞典(Sweden)、梵蒂岡(Vatican City)、和英國(United Kingdom)。
政府可以走人,可以走馬燈似的更換,但國家是永恆的。王室作為國家的象徵,在時時刻刻的印證著這一點。中國作為世界的「中土」,當然也是永恆的,不管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王朝經歷了多少過,後王朝時代政權經歷了多少個,政府經歷了多少,從民國政府到共產黨政府,都不是這塊土地的擁有者,而只是一個監護人、經理人、管理者而已。經理人、管理者做得好,可以繼續做,做的不好,就必須更換。不管是用哪種類型的更換程序,和平的或者暴力的,不管當事人是否願意,經理人、管理者是必須更換的。但是國家呢,則是永恆的。這,應該就是人類社會的治理和延續,所必須具有的形式。
神給人類定下了人類世界的秩序,但人類似乎沒有好好的遵循。五千年來人們爭爭鬥鬥、互相殺戮,來來往往的建立了許多的制度,到如今也沒有一個堪稱完美的制度。退而求其次,能在最長的時間裏,為最多的人,創造最大的自由和幸福的制度,應該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制度。自1688年來,英國王室與議會信守著彼此之間的契約,使英國人民不用遭受政治的腥風血雨,享受到三百年的政治穩定,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制度。當今的亂世、末世之中,許多人們都意識到,英女王帶走了昔日貴族最後的體面,隨著英國女王一起離去的,是她代表代的高貴、優雅和體面。我們的世界,明天是否會走向更大的放縱和墮落?人類命運正在十字路口,有多少人能夠意識的到?
世界上的人們,在緬懷女王的德馨,人們對女王數不清的顏色的、各種各樣款式的外套,尤其是與每一套外套都精美匹配的帽子,對細節的關注,都感嘆不已。不知女王身後,這些美麗的服飾會怎麼處置,建立女王博物館?傳統和優雅、正統和高尚、禮節和尊嚴,都在女王身上有完美的體現。這些知書識禮的特徵,也是文明人的表徵,也曾經是古代中國人的特徵。很可惜的是,當代中國人在中共破壞了中國傳統文化、「破四舊」之後,已經失去了這些雅緻。但從這件事情中反映出的,是女王對職責、規則、規範的重視,伊利沙伯二世在位70年,面對英國議會和內閣所有的決議,首相的更迭,都只說了一個詞 ——「同意」。女王受到廣泛的尊重,當然是因為她有女王的稱號,但也是因為女王從來沒有濫用過她的權力。她可以行使任免首相的權力,可以否決政府的決定,可以行使法律的豁免,但她從來沒有這樣做,她在權力的誘惑面前,經受住了考驗。但是,雖然女王從來沒有行使這些權力,但讓她保有這樣的權力,可以在最危急之時力挽狂瀾,恰恰是君主立憲制的偉大之處,也是中國未來制度的設計者們應該考慮之處。
賢德之治
中共即將走入歷史,共產主義暴政在中國的統治即將結束,人類也可能很快迎來一個新紀元。中國內外的有志之士、有識之士,已經在進行中國憲政民主的探討,探索後中共時期中國的政體和社會格局。對於新中國的設計藍圖,如果人們縱覽人類歷史上的德政、仁政、專政、和暴政,汲取從秦始皇到毛澤東、從喬治一世到伊利沙伯二世,從喬治華盛頓到特朗普拜登的教訓,如果人們能夠認識到道德的重要,自由的可貴,和人性的善惡,我們不難發現,聖賢統治、道德治國、遵從民意、權力制衡、自由保障,應該是新中國藍圖設計的基礎。在這裏,筆者僅提出一個「聖賢和道德之治」、或稱「賢德之治」的概念,它綜合了君主立憲制在繼承傳統、延續綱常方面的優點,和議會制代表利益團體的長處,以及共和制體現民意的優勢,或可為未來的中國提供一個架構上的參考。
賢德之治之謂,為甚麼聖賢之人、道德之士,作為國家的主心骨,是那麼的重要? 《說文解字》說,「德通得,得即德也;亦即,有德就可以得,有德就可以得到。」《荀子‧王制》說,「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老子》四十九章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就是說,善良對待別人,善待任何人包括不善的人,我們就是在積德,善是一種德;以真誠對待誠實的人,也以真誠對待不誠實的人,就是具有誠信的德,信或者真誠、誠實,也是一種德。《周書》曰:「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上天對於人沒有親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
中國人的傳統和普遍的觀念中,都對「德」、「德行」有很高的評價。中國人瞧不起人、蔑視人和挖苦別人時,說「瞧你這副德性!」「就憑你這個德性」。看不起別人的儀容、舉止、行為和作風時,往往把外在的低下和內心的特質聯繫在了一起,就是「道德品性」。我們從內心深處都清楚的知道,「德行」不夠,就不配成就甚麼;德不配位,就沒資格得到甚麼。「德馨」或者「德行馨香」(《書 陳君》),是最重要的。明德唯馨,馨是能散布很遠的香氣,如馨香,如蘭之馨。唐詩人劉禹錫作《陋室銘》,「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才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今天的世界,比如人們關注焦點的美國社會和中國社會,人們已經充份的看到了無德之人、缺德之士、損德之小肖,能夠給社會和民眾帶來多麼大的危害。
賢德之治下的國家元首,或者君主,或曰國王,或曰總統,應該是像堯舜禹時代那樣,是由被全國人民推舉出的聖賢來擔任。注意,是眾人的推舉,而不是選舉,更不是競選。推舉聖賢的辦法,可以從鄉村一級推舉,推出鄉村的聖人賢人;然後各村推舉縣級、市級、省級的聖人賢人,最後從各省中推舉出的聖人賢人之中,推舉國家的元首。推舉的過程全部公開,推舉的人應該幾乎是透明的,其德馨必須服眾,其德行必須無暇。
「賢德之治」、聖賢制度下的國主、君主、或元首(總統),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是德行高而聲名遠揚的人,是真誠而善良的長者,沒有任何的犯罪紀錄,沒有任何的醜聞和污點,不是現任的政府官員,不是任何政黨的黨魁或領袖,不是任何宗教團體的首領,也不是任何利益團體的頭領和代言人。符合上述全部條件的人,至少在「知天命」和「耳順」以上的年齡,是可以儘量的少被名利色氣所動之人。「賢德之治」下賢君或元首的家人,不管遠親近鄰,一概不得擔任政府公職。這樣的「賢德之治」下的賢君或元首,可以以社稷和國家為重,以人民為重;不會出賣國家,不會被收買和脅迫,不會涉及黨派的利益,而只在崇高的道德標準下,服務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
「賢德之治」下賢君或元首的唯一職責:是罷免政府首腦(內閣總理、首相)和一切政府官員,但沒有任何任命之權。一旦政府總理/首相被罷免,議會需要臨時推舉,直到下一次的全國選舉。「賢德之治」下賢君或元首是終身制,任期直到其離世或自願離職。「賢德之治」下的賢君或元首在位之時,需舉行另一輪的推舉,推舉其繼任之人來候任、準備接替。
在「賢德之治」下的中央政府個各級政府,可以採納按黨派組閣或聯合組閣的內閣制的方式組建。國家的文官/公務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政務官參與國家大政方針之決策,並隨政黨選舉成敗或政策改變而進退,如政府各部部長、政務委員及各部副部長/政務次長。政務官是具有政治取向的政府官員,是「政治首長」及「政治任命」。事務官是依照既定方針執行的永久性公務員,是行政層級中政策執行層次的官員,亦稱「常任文官」、「永業文官」。事務官員不得依附任何政黨,不隨政黨的更替而變動,保持政府運作的連續性。地方省、市、縣級政府也同樣產生,地方高度自治。
總而言之,在道德治國、聖賢統治的原則下,中國或許可以實行虛位君主、民選議會、二權或三權分立,以道德和聖賢治理,走出一條合乎天理、可以永續存在、又兼顧當代複雜人心的一條新的國家體制之路。
(作者謝田博士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市場學教授暨約翰奧林棕櫚講席教授)#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