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一項研究指出,歐洲在中國的投資日益集中於少數幾家大公司。這表明大部份歐洲企業越來越擔憂中國市場的長期風險。
據周三(9月14日)發布的報告(超連結),在過去幾年裏,歐洲對華投資正變得更趨集中,無論是在投資的公司、他們來自的國家,以及他們經營的行業,都更加集中化。
研究人員認為,決策者對歐洲企業的對華依賴性,必須有更細微的看法。從投資角度來看,認為歐企(甚至是德企)普遍依賴中國市場的看法是錯誤的。
「雖然少數大公司,其中許多是德國公司,繼續向其中國業務傾注資金,但許多在中國有業務的其它公司卻停止了新投資」,報告指出,「近年來幾乎沒有新的歐洲企業選擇進入中國市場。對中企的收購也停滯不前。」
報告表示,從2018年到2021年,在中國投資最多的10家歐洲(歐盟加英國)企業,平均佔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近80%。其中,德國企業更佔了總投資資金的五分之二以上。
其中,有五個行業:汽車、食品加工、製藥與生物技術、化學品和消費品製造,即佔了直接投資的近70%。
從國家來看,歐洲投資也變得更加集中了。四個國家,包含德國、荷蘭、英國和法國,在過去四年中平均佔總投資額的87%。德國是主要的投資者,在過去四年中平均佔總額的43%。
然而,在這四年間,在德國企業之中,僅三大汽車製造商(指大眾、寶馬和戴姆勒)和化工集團巴斯夫,這四家公司就佔歐洲對華投資總額的34%。
(譯註:戴姆勒集團在2021年底已將戴姆勒卡車分拆成一家單獨的上市公司。該集團於2022年2月已宣布將更名為「梅賽德斯-平治集團」股份公司,在報告中的營業額包含戴姆勒卡車的部份。)
報告指出:「當柏林和其它歐洲國家的政策制定者,考慮採取措施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時,他們必須審慎思考企業風險的日益集中。」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隨之暴露,歐企與中國的關係也受到了更多關注。
研究表明,COVID-19大流行減緩了投資的步伐,中共的「清零政策」和封鎖帶來的營運挑戰,也阻止了許多外國企業在中國建立業務。
研究人員與業界人士的訪談表明,事實上,近年來幾乎沒有新的歐洲企業選擇進入中國市場,較小的歐洲企業也不願意接受在中國投資不斷增長的風險。
報告還指出,隨著中國市場日益政治化,外國公司面臨著很高的准入門檻,與本地公司相比,競爭環境不平等,以及不透明的合規環境,使新進公司望之卻步。
隨著中國經濟下滑、房地產危機爆發,以及當局對私營企業的打壓,歐洲政策制定者正努力促進經濟多元化,這也可能促使中國投資比例受限。
研究人員認為,對中國市場的看法,將在未來幾年內變得更加分歧。大多數歐洲企業正減少在中國的資產,並將未來的投資轉向其他市場。
然而,少數繼續投資中國的大型企業,已開始出現一種「內部脫鉤」(internal decoupling)的現象,即在員工、供應鍊和數據流上趨於本地化、限定化。
研究者認為,這種「在中國、為中國」(in China for China)的營運模式,可能使歐洲總部與中國業務之間出現更大的鴻溝,並給企業帶來許多長期挑戰。#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