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維特大教堂座落於布拉格西側的山丘上,俯瞰著這座古城。聖維特大教堂建於14世紀,當時布拉格是世界上第三大城市,緊接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後。許多君王在這座雄偉的哥德式教堂中接受加冕、舉行婚禮及入葬儀式,裏面也藏有無數的國家寶藏。
現今,朝聖者一如往昔地前來聖維特大教堂,向教堂的守護聖者聖溫塞斯拉斯(Wenceslaus)、聖維特(Vitus)等先人致以敬意。在城市內部的人們,則能處處抬頭見到聖維特大教堂的尖塔,其位置彰顯了教堂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當地重要的精神象徵。
法國著名的建築師阿拉斯的馬修(Matthias of Arras)以法國的哥德式風格設計了這座教堂的原始方案。他使用了一系列協調的比例來設計教堂的主要構成。在垂直的承重結構上,使用了細長高挑的柱列來圍塑出教堂的中殿,柱列的上端則使用肋狀拱頂承起輕盈入雲的高屋頂。從外觀看,雕刻精美的石頭尖頂立在向外伸出的飛扶壁之上,支撐著外牆、尖拱型的窗戶和大門,以及主要的教堂立面。
飛扶壁是哥德式教堂主體向外延伸的垂直結構,用來支撐拱形的屋頂。這種構造讓建築物的牆面更薄並有更大面積的開窗。教堂頂端富含裝飾的尖頂壓在飛扶壁上以穩定扶壁結構,同時也帶給哥德式建築更加精緻的外觀。
聖維特大教堂的三座大門上都各有一座尖拱頂,反映了內部中殿一分為三的格局。教堂外觀有兩座高聳入雲的尖塔,上面有著細長的窗戶和尖頂,塑造了垂直向上的視覺效果。主要的立面朝向西方,在立面正中央有個一座圓形的玫瑰花窗,讓午後的光線得以照射進室內。
聖維特大教堂的外觀除了中央巨大的玫瑰花窗外,還有怪獸造型的滴水嘴和聖人、當地名人、當代重要人物的雕像。位於教堂西側主立面上的玫瑰花窗是由弗朗蒂謝克‧凱塞拉(Frantisek Kysela)於1925年設計的,圖案呈放射狀,共有八瓣。中間佈滿了繽紛幾何的彩色玻璃,為教堂中殿帶入美麗的午後陽光。玻璃上的圖樣描述著聖經中的創世紀。
怪獸造型的滴水嘴也是哥德式建築的特色之一。滴水嘴的用途是將石牆上的積水排出,以防止雨水損害建築結構。它們通常雕刻成獸型,同時也具有鎮邪的作用。
走進教堂內部,細長的柱子優雅的排列於中殿兩側,柱列的其中一端通往主入口內側的大圓拱,上方則是美麗的玫瑰花窗。
教堂內的柱子雕刻成簇,和上方的肋狀拱頂(拱狀的屋頂結構)相互交融,給人一種非常輕巧的感覺。這種肋狀的支撐像蕨類植物的捲鬚一樣展開,撐起看似輕盈的屋頂。隨著視線由下而上抬升,心也隨之昇華,光線從上方又高又長的玻璃花窗傾瀉而入,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崇敬之意。
在聖維特大教堂的南側底端有三座大型玻璃花窗,組成一幅三聯畫。花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令人心生敬畏之意。圖案的正中央為捧在天父手中的耶穌,在他們上方則有一隻白鴿,代表著基督教中三位一體的概念。在左側可以看到聖母瑪利亞,右側跪著的則為聖溫塞斯拉斯和聖維特。
在阿拉斯的馬修之後,德國–波希米亞裔的建築工匠彼得‧帕爾萊日(Peter Parler)接續成為了聖維特大教堂的建築師,替教堂建築加上許多雕像裝飾,像是聖溫塞斯拉斯禮拜堂的內部空間。圓頂的拱頂結構和壁畫將內牆向外延伸,塑造出更寬闊的空間感。
14世紀的哥德建築師替聖維特大教堂奠定了風格,不過建築工程卻延宕了數世紀之久,僅完成了原先規劃的一半。到了18世紀,在教堂的南塔加上了巴洛克風格的尖頂。19世紀末,建築師約瑟夫‧克蘭納(Josef Kranner)挑起了重擔,以過去的哥德式風格繼續興建未完成的部份。在他與後繼者的努力之下,聖維特大教堂終於在20世紀初完成。
儘管建築風格隨著時代不斷更迭,聖維特大教堂以精湛的結構技術和高雅的室內空間,見證了哥德式風格的永恆之美。曠世紀的教堂工程更反映了當地的文化和人民堅持不懈的精神。
占士‧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是一名建築攝影師、設計師,也是Cartio的創始人,致力於推廣古典建築。
原文The St. Vitus Cathedral of Pragu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