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覺得手髒,每次上完廁所或是摸到髒的東西後去洗手,雖然洗了好幾次,但總是覺得沒洗乾淨,忍不住要再洗一下,雙手曾經因此洗破皮。還有經常感覺嘴巴裏髒,所以刷牙都要刷10幾分鐘,一整天幾乎甚麼事都不能做。」這種莫名其妙的想法、衝動與重複行為有可能是罹患「強迫性精神官能症」,也就是俗稱的「強迫症」。
何謂強迫性精神官能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任李政勳說,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是一種以思考和行為表現障礙為主的輕型精神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一種主觀上想要抗拒的思考、意念或行為,患者會不斷重覆或反芻一些自己感覺不恰當、不想要的意念、衝動和行為,因而深受其苦,並會企圖用各種方式來阻止它。
雖然這些想法、衝動和行為是出自於患者,但是患者也覺得不合理、沒有意義,甚至荒謬,無法與自我協調,患者會極為困擾,進而產生焦慮或憂鬱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並不等同於「強迫性人格」,其實「強迫」是人類性格的一種特徵,強迫性人格也稱為「完美性人格」或「求全性人格」,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控制上,特徵就是律己甚嚴,凡事謹慎小心,不允許有絲毫瑕疵,不需要別人監督,會自我要求,而且期許較高。
表現在生活中則是比較講究整潔、愛乾淨,喜歡有秩序和規律的生活;做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責任感很強,往往已經受到認可,卻仍然覺得不滿意。在人際關係上寧可他人負己,而不許自己負人,也不願意依賴別人;遭遇壓力時會傾向於理性和知性的思考方式,不讓情緒外露。
強迫症狀通常分為2種
李政勳表示,當這種強迫性格傾向比較強烈時,通常會給人一種沒有彈性、不知變通的感覺,而且未能達到自我的要求和期待時,也容易產生羞恥感、罪惡感,甚至會拿要求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他人,因此給他人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導致人際關係緊張。
強迫性人格是一種很普遍的人格特徵,患者可能是一個身心健康、律己甚嚴、講求效率、事業有成而受人尊敬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僵化固執、難以相處的人。
不過,強迫性人格絕對不是病症,不一定會演變成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所以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也不見得有強迫性人格。
強迫症狀通常分為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舉例來說,強迫思考者在關好水龍頭之後,會反覆地想好像沒有關緊;有的腦海裏經常重覆出現「重新開始」的字眼;有的會不斷地想像家人遭遇災禍、死亡,而感到害怕,雖然患者也知道不大可能,這樣的擔心、恐懼都是多餘。
還有的是毫無理由看到刀子或尖銳的東西,腦海中會不斷地湧現出拿刀子割自己或割傷別人的衝動;也有的是無論何時何地,在做任何事情時,腦子裏都會反覆出現一些危險或災難現場的影像。
強迫思考者也明知道是荒謬、多餘、不合理的情況,但是卻苦於無法阻止或抗拒出現,甚至每天被干擾長達數個小時以上。
至於強迫行為多數是伴隨著強迫思考而出現,但也可能成為單獨存在的症狀。患者多半是為了順應或抵消強迫思考的不斷干擾,而衍生出重覆的行為,例如:一直想到瓦斯沒關好,所以只好重覆地去檢查,或是腦中一再湧現詛咒別人的字句等。
此時必須使患者回到原先的動作或起步的地點,也可以做一個儀式化的動作,比如打一下自己的嘴巴,如此才會覺得有抵消剛才的思想內容,以及消除焦慮不安的罪惡感。
雖然患者一開始時多半會極力抗拒做儀式化的動作,因此會引發相當強烈的焦慮,直到不得不照著去實行,焦慮才會解除。
分析罹患強迫症的原因
李政勳提出,強迫性精神官能症並不是罕見的疾病,研究統計顯示,大約2%~3%的全人在一生中會罹患此疾病,發病的平均年齡是20歲,三分之二的患者在25歲以前出現症狀,35歲以後才發病的佔15%;單身者罹患此病的機率比已婚者高。
另外,在診斷上還需要注意與精神分裂症、畏懼症、憂鬱症、強迫性人格違常作區別。
為甚麼人會罹患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疾病呢?李政勳說明,真正的原因至今無法確知。目前唯一能確定的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和其它精神疾病相同,都是有所謂的多元病因,比如遺傳因素、腦傷害、腦功能異常、童年早期的成長經驗、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人格特質、現實生活裏的心理壓力等,都可能與疾病的形成有關,而且也要這些病因累積到相當的程度才會發病。
在遺傳因素方面,由家族疾病史的研究發現,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罹病的比率約5%,而且有30%~40%的家屬罹患各種類型的精神疾病。
此外,曾經有腦生理學家發現,大腦某部份病變會導致強迫症狀,以及20%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有腦傷的病史。
至於心理學方面的病因,則以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解釋為最多,他們認為這些患者在人格發展「肛慾期」階段,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例如:因為控制不好大小便而老是挨父母責罵,或是被父母太早訓練控制排便,因而造成心理壓力,結果形成所謂的「肛慾期性格」。
這樣的人經常會關心髒與不髒的問題,也非常重視自我的控制,最怕失去自我克制的能力。這種性格也可以說是人格之中,道德禮教的監督力量過強,對個人思想、感情與行為的善惡批判極為苛刻。
當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許多慾望受到監督力量過於嚴苛的攻擊時,就很容易形成內在的矛盾不安,為了消除這些情緒壓力,患者必需使用一些諸如轉移、抵消、反向作用等心理防衛機轉,藉以對抗這些不被接受的慾望和衝動,但是也因為這些心理防衛機轉的過度使用,導致患者出現強迫症狀。
治療的方法和改善的情況
李政勳補充說,在治療上,強迫性精神官能症需要多層面綜合的治療,而現代醫學已經能緩解強迫症狀,並且有改善憂鬱的藥物,但是仍然需要心理治療來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促使心裏壓抑的情緒得到適當的宣洩,以建立所謂的「病識感」。
同時加上「思考停止法」等行為治療方法,即是當強迫思考或衝動來襲時,可以應用使之停止,再進行肌肉放鬆的練習,降低焦慮程度。但必須注意的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通常相當頑強,無法看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經過治療之後,20%~30%的患者有明顯改善;40%~50%的患者獲得中等程度的改善;20%~40%的患者病情不但未改善,甚至趨向惡化。
臨床觀察發現,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期就發病、對強迫思考和行為屈服、有憂鬱症狀等族群,當症狀嚴重到必需住院,通常病情的恢復比較不樂觀;至於成年期才發病、發病前有比較好的社會適應、學業或事業有成就等族群,雖然發病時有明顯的生活壓力,但病情的恢復比較樂觀。◇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