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法國時裝公司SMCP集團召開全體股東大會,投票決定解散五人董事會,將山東如意集團董事主席邱亞夫,及其女兒邱晨冉踢出了董事會。這標誌著邱亞夫的中國版LV夢破碎了。
邱亞夫曾經極力阻撓這樣的結果發生。2021年10月28日,SMCP集團債券信託人GLAS發起了首次SMCP集團股東大會請求。但遭到以邱亞夫為首的董事會的否決。
2021年11月30日,GLAS以山東如意「非法轉移」持有的餘下SMCP股份為由,在法國巴黎商事法庭申請行政令,並獲得批准召開股東大會,就解散董事會進行投票表決。如意集團試圖反對,但遭到法國巴黎商事法庭駁回。
2016年,山東如意以13億歐元收購SMCP集團多數股權,持股比例曾高達53%。但是在2021年9月,如意集團以股權質押方式發售的2.5億歐元債務違約,導致持有的SMCP集團債權轉移至GLAS手中。
就在2018年,邱亞夫曾雄心勃勃的對美國媒體表示,山東如意要通過收購的方式來建立一個「中國版的LVMH」。當年2月份,他剛宣布花6億歐元拿下瑞士奢侈品品牌Bally的70%股份。
然而,截至2021年12月,如意集團市值跌到只剩十幾億元,而且欠下幾百億元債務,多次成為被執行人。
這一切轉變是怎麼發生的?
1975年,17歲的邱亞夫跨入濟寧毛紡織廠當工人,彼時山東如意集團的前身濟寧毛紡織廠還是一家地方國企。1992年,濟寧毛紡廠國企改制,把名字改成了「如意」。
1997年,39歲的邱亞夫接替廠長的位置,執掌如意毛紡集團。2003年,邱亞夫成為如意投資實際投資人。2007年,如意集團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自2010年開始,如意集團踏上了買買買的道路。
2010年,如意出資40億日元收購日本百年服裝老店瑞納;
2013年,如意收購澳大利亞棉業巨頭庫比棉場;
2014年,如意收購德國男士西裝生產企業Peine Gruppe;
2016年,如意以13億歐元收購法國時尚集團 SMCP,將著名服裝品牌Sandro、Maje和Claudie Perlot收入囊中;
2017年,如意以22.2億港元控股大中華唯一高端男裝集團利邦,以1.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英國風衣品牌雅格獅丹;以16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以色列男裝成衣製造商Bagir 54%的股本;
2018年,如意斥資6億歐元從歐洲投資巨頭 JAB 集團手中收購了瑞士奢侈品牌 Bally 的多數股權;
2019年2月,如意斥資26億美元收購美國英威達公司服飾和高級面料業務,包括全球知名的萊卡。
現居美國的經濟學家黃峻(Davy Jun Huang)告訴大紀元,「在2012、2013年之後,就有一個出海熱。好多國內的一些商人或者一些企業,他們就開始陸續向海外進發,去收購一些品牌。有些是收購一些奢侈品品牌,有些是收購一些物業,機場酒店。」
黃峻是中國企業資本聯盟(CECU)首席經濟學家,也是亞洲房地產協會(ASEA)理事兼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
而給這種海外收購熱潮推波助瀾的就是「大國崛起」的論調。黃峻表示,從2012到2015年之間,中共高調宣傳「大國崛起」,鼓吹「中國模式走向世界」,鼓勵企業「出海」。
然而,中國企業哪來那麼多資金收購呢?
他們採取的策略是,以低價購入海外品牌股份,要麼將其股份作為抵押物來發行二級債券獲得現金流,要麼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將其重新打包上市,把融到的錢用在下一輪的收購中。
比如,如意將收購來的三家公司——利邦、日本瑞納、法國SMCP打包整合送進了資本市場。
又比如,如意上演蛇吞像,依靠銀行20億元(3億美元)的短期借款,以及發行25億元(4億美元)的公司債券,用淨資產只有26億元(4億美元)的如意集團拿下估值179億元(28億美元)的萊卡。
但是氣球總是會吹爆的。2020年3月,山東如意在宣布收購瑞士奢侈品牌Bally兩年多後,其承諾的6億歐元融資仍未到位。和以色列男裝成衣製造商Bagir的交易款項也遲遲沒有到位。2020年4月,Bagir因現金耗盡,申請破產。
2020年5月,日本瑞納宣布破產退市。2021年4月,利邦股票停牌。
2020年7月3日,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因欠債不還,重慶市萬州區法院對集團實際控制人邱亞夫下達限制消費令,不得實施包括乘坐G字頭高鐵在內的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2021年9月,如意集團旗下具有二百五十年歷史的英國高級男裝品牌Gieves & Hawkes面臨破產清算。
2021年11月16日,如意集團被太原市中級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8599.6萬元(1357萬美元)。10月28日,如意集團發布的三季度業績公告顯示,當年1到9月,出現4330萬元(683萬美元)的淨虧損。
從2016到2018年間,「閉環」成為中國企業家們的口頭禪,意為多元化經營。黃峻表示,他們當時自我感覺良好,覺得中國是很多品牌的主要消費國。他們就想通過控制源頭,回頭來賺中國人的錢,也剛好賺一些老外的錢。
然而,「他們的經營理念,他們的管理能力,他們的戰略部署,他們的個人水平、管理層次都達不到要求。然後只是依靠不斷增加槓桿,不斷的講故事,不斷的忽悠投資者。他們也低估了經營品牌需要的時間精力。還有經營水平層次各方面的(要求),還有資金。」
如意集團只是眾多「出海」血拚、最終鎩羽而歸的中國企業當中的一個。
2012年,萬達集團斥資26億美元將全球最大的連鎖影院AMC收入囊中,此後又接連收購StarplexCinemas、Carmike、歐典院線等加大影院巨頭,將AMC的運營範圍拓展至15個國家。
海航買下希爾頓酒店集團25%的股權,買下德意志銀行10%的股份。2015-2017年,海航海外併購金額高達500億美元。
安邦也在2014年買下位於紐約的著名地標建築華爾道夫酒店,收購比利時銀行、保險公司,南韓東洋人壽、安聯保險及荷蘭VIVAT保險公司。
然而,2016年底,風雲突變。中國外匯存底銳減,甚至跌破3兆美元大關,中共要求守住外匯存底3兆美元的底限,資金匯出中國變得困難。
黃峻表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紛紛折戟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共打擊資本外逃。「從二零一五年中國經濟危機之後,就發現中國的外匯存底越來越少……發現了很多資金外逃。」
2017年6月,中共銀保監會指示各大銀行,開始調查海航、萬達、安邦、復星及浙江羅森內裡等數家企業在海外併購的風險程度。中共監管機關發出信息,不再支持中企在海外「非理性」的投資,批評中企趁機轉移資產、耗費國家外匯存底、引發資金外流恐慌,加速人民幣貶值預期。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2017年,安邦創辦人吳小暉被捕。2018年2月,安邦被政府接管,改名「大家保險集團」。2020年9月,安邦集團及安邦財險宣布解散並清算。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團發布聲明稱,因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相關債權人申請法院對海航集團破產重整。海航集團最終確認債務1.1萬億元(1736億美元)。
2021年5月23日,萬達集團發布公告稱,萬達集團全部退出美國AMC公司董事會。
海外併購真的是中國富豪們將資本轉移到國外的煙霧彈嗎?
黃峻說:「其實海外併購本身裡面就有很深的水,是不是價格這麼高?就比如他買一個航空公司,航空公司可能就是幾十個億。那你可能二十個億去買。那裡面中間的錢去了哪裡?他們把一些這樣的資產就裝進一個叫做慈航的私人基金。」
2017年七月,《紐約時報》披露,一名叫貫君的中國人,將超過29%的中國海航集團股份(相當於180億美元)轉至紐約的「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會」。這筆款項幾乎相當於2016年所有美國公司的捐款之和。沒有人知道,這位30多歲的年輕人,為什麼擁有這麼巨大的一筆財富?@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