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共新華社剛剛發文,聚焦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隱憂,才過兩天,小米就發佈了「造車」計劃,正式加入新能源汽車行業。那麼,小米為甚麼要在這個時候宣佈造車呢?它將面對甚麼風險和挑戰呢?
早在2013年,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就曾經兩次赴美拜訪馬斯克,並公開表示對特斯拉和電動車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到了2017年,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已經開始投資火箭領域和衛星領域,要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展開競爭,如今,雷軍似乎又要和馬斯克在電動車領域一決高下了,那麼,他能否成功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話題。
新華社發文 抨擊電動車行業亂象
3月28日,黨媒新華社發出報道,批評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特別是「虛假宣傳」、「虛火過旺」等,已經成為制約行業進一步健康發展的隱憂。
報道還點名批評了恆大汽車是「紙上造車」,說有的企業還沒賣一輛車,市值已經達到幾千億。
恆大跨界造車後,市值已經超越上汽集團,僅次於比亞迪、蔚來。根據日前公佈的2020年全年業績報,恆大汽車98.8%的營業收入來自醫療美容及健康管理收入,卻只有1.21%的營收來自新能源汽車。
在新華社點名後,恆大30日的股價受壓,但是,剛剛昨天,恆大汽車迅速公佈,旗下恆馳汽車將在4月份的上海車展上亮相。
報道中還說,部份地方政府盲目「競賽」引進新能源汽車項目。但其實,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加速發展,產能過剩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去年12月,中共國家發改委公開表示,2019年汽車產能利用率比2017年下降了將近20個百分點。而在今年3月,江蘇省發改委的通知也顯示,從2016到2020年,江蘇省汽車整車產能利用率由78%下降到33.03%。換言之,近七成的整車產能過剩。
據統計,目前各大車企現有、在建、規劃中的新能源乘用車產能累計已超過2,000萬輛;而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零售量是110.9萬輛。也就是說在銷量之上,有將近20倍的產能正在等待被消化。
但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卻為甚麼還要加入到智能電動車的生產行列呢?
小米宣佈入局 加入新造車玩家
3月30日的晚上,小米宣佈正式造車,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是100億美元。小米的CEO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行政總裁。
這之前,從今年2月份開始,其實就不斷有各種消息傳出說,小米準備造車,並且披露了很多細節,也導致小米股價上漲,但是直到3月26日的時候都被小米否認。如今經由創辦人雷軍正式公佈,小米造車的消息總算是「靴子落地」了。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已經相當激烈,別人的電動汽車已經幹了五、六年了,小米此時才下場競爭會不會太晚了呢?
據媒體報道說,在這次發佈會上,雷軍還頗為悲壯地說,這將是他的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並說願意押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榮譽為小米汽車而戰,講完這話,雷軍已經眼含淚花。
可以看出,雷軍作出這個決定需要冒很大的風險,也確實下了很大的決心。不過,雷軍曾有一句名言,被相當多的創業者們奉為了經典,叫做「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這麼看來,新能源汽車行業也一定是站在了風口上,不然怎麼能吸引到雷老闆毅然決然地加入這個行列呢?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這股風,到底有多大?
新能源汽車行業「站在風口上」
根據中國工信部的說法 ,中國新能源汽車2020年的產銷量連續第六年位列世界第一,累計銷量已達550萬輛。而在中共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新能源汽車被列為「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尤其是在去年11月2日,中共還發佈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計劃到2025年,讓新能源汽車要達到新車總銷量的20%左右;到2035年,讓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而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佔比只有5.4%。
也就是說,政府的政策和數據都釋放了強勁的信號,要在5年的時間裏,讓新能源車的佔比從5.4%提升到20%,這也意味著接下來的5年,將是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快速增長期,甚至在未來的十幾年、幾十年裏,新能源汽車都將成為風口。
3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曾發佈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和銷量繼續刷新歷史紀錄,在今年2月份時都突破10萬輛,同比增長7.2倍和5.8倍。
雖然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不斷退坡,並預計將在明年平緩退出。但根據中共財政部2021年節能減排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接近376億元,相當於2020年的3.34倍。
可以看出,各種利好政策的加持,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刺激作用是非常顯著的,相信這也是促使小米,在新能源汽車業佈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小米造車有底氣 而且早有佈局
當然,小米也不是貿然進入這個行業的。據雷軍介紹,從今年1月15日起,小米開始調研,內部討論很久才作出了這個決定。
雖然電動車市場商機無限,但現今卻也是十分擁擠,而且動輒就需要上百億規模的投資,就算是往好的方向說,也要3到5年才可能見到效益。不過,雷軍表示,現在的小米公司已經有了積累,截至2020年底有1080億元的現金餘額。他更是豪氣地說,現金多,「我們虧得起」。
小米身為熱門的消費品牌,而且不斷擴大全球能見度,和其他中國對手相比,算是擁有優勢。
此外,小米還有1萬多人的研發團隊,有全球靠前的手機業務、以及智慧生態,這些都是小米造車的重要支撐。
其實,小米和雷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早有佈局。在整車方面,雷軍掌控的順為資本,在2015年投資了蔚來汽車,又在2016年和2019年兩次投資小鵬汽車。在軟件方面,小米除了和比亞迪共同創立聯合實驗室,還在手機中內置了比亞迪和小鵬汽車車鑰匙,同時還支援蔚來汽車的智慧控制等功能。早些時候,小米還和一汽轎車簽了智能汽車合作協議。
在研發方面,小米已悄然申請了多項與汽車有關的專利,並積極踏入智能汽車領域。而小米集團目前和汽車有關的專利數已達到834件,涉及車輛定速巡航、車輛操控、車輛導航、停車信息預測等內容。
小米集團在公告中說:「小米希望用高品質的智慧電動汽車,讓全球用戶享受無所不在的智慧生活。」這句話似乎也在表明,未來,小米的智慧電動汽車一定會和小米的智慧家居構成聯動。
小米汽車未來面臨的挑戰:資金與技術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小米造車就一定能成功了呢?這倒也未必。有幾方面的因素需要考慮。
首先,在資金方面,有分析認為,雖然雷軍不怕燒錢,但造車絕對需要大手筆。特斯拉從成立到盈利的過程中「燒錢」超過50億美元,蔚來汽車的CEO李斌也曾經表示,沒有200億不要造車!這個200億指的是人民幣了。
我們知道,去年10月份時,家電大亨戴森,已經宣佈放棄斥資36億美元的電動汽車計劃,也就是說,有200億也不要輕易造車。
在中國,雖然經過幾年的發展,新造車勢力的業績逐漸好轉,但仍舊虧損。
例如:蔚來汽車,從2017年開始,連續4年累計虧損300多億元,2019年虧損113億元,2020年仍然淨虧53億元;理想汽車,2019年淨虧24億元,2020年淨虧1.5億元;小鵬汽車,2019年淨虧37億元,2020年淨虧27億元。
如果照此計算,小米首期投資的100億元人民幣並不算多,甚至一年就能花掉。一旦進入造車領域,至少需要上百億的資金,小米還要兼顧手機等業務,其自由現金流的壓力可想而知。
即使小米資金儲備充足,但其推出首款產品可能仍需要幾年的時間。屆時,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這對於未獲得市場前期「紅利」且毫無造車相關經驗的小米而言,風險較大。
此外,在今年1月,美國國防部將小米等9家中國企業,列入「中共軍企黑名單」,要求美國投資者在今年11月11日前出售「黑名單」公司的股份。雖然該禁令在3月13日被美國聯邦法官暫停實施,但對小米來說,這也是一個影響極大的不確定因素。
其次,在技術方面,雖然小米一直在為進軍汽車領域鋪路,但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三電系統等領域還十分欠缺,而這也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
當然,技術不過關,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存在的普遍問題。根據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2020年新能源汽車因三電系統缺陷召回佔召回總數量的31.3%。另據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收到消費者提供的汽車產品缺陷線索數據,新能源汽車缺陷線索中關於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的問題將近一半。
此外,中國電動車的一些關鍵零部件也依賴進口,比如中國車用芯片大約90%依賴進口。像目前的全球晶片荒,不僅讓傳統汽車巨頭豐田、大眾、福特等被迫減產甚至停產,而且也影響到了中國市場。
幾天前,3月26日的時候,蔚來汽車剛剛宣佈,因晶片短缺,合肥製造工廠停產5個工作日,並且還下調了第一季度的交付量。而特斯拉也在近日先後將中國市場的Model Y和美國市場Model 3的價格進行上調,被業內認為是晶片緊缺導致生產成本的提升。
所以,雷軍能不能贏了馬斯克,關鍵是要看技術。就像小米,雖然手機銷量位於世界第三,但自己研製的手機晶片,卻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對於小米和眾多中國本土汽車企業來說,缺乏新能源汽車所必需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將是它們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李松筠、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文靜
粵語配音:Ada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