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和香港公佈的每年貿易額中存在巨大差異,從2010年開始,每年順差始終維持在2500~3000億美元之間,而香港一方公佈的數據對大陸貿易也是順差,有大陸財經評論員日前對此進行了解讀。
以下是大陸財經評論人士「蠻族勇士」《蠻族勇士(老蠻):對港貿易大盤點》一文。
在中國的外貿數據中,長期以來最令人難以理解之處,就是對港貿易數據了。核心的疑問在於:大陸對港貿易,到底是處於長期逆差還是長期順差狀態?對港貿易疑雲,幾乎已經在我國外貿研究領域,具備了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地位,能把這個問題講透,拿一個中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孫冶方獎」,一點問題都沒有。
在這裏,我首先需要給出的是大陸和香港兩邊的數據,以便各位了解這其中的數據差異到底有多大。先是大陸海關這邊發佈的從1997年至今的中港貿易數據表:
好吧,各位可以清晰的看到,根據大陸海關給出的數據,大陸對香港長期維持順差狀態。區分進出口來看,近年來大陸對港出口規模非常大,長期維持在約3000億美元的超高水平,這一出口規模僅次於對美出口,香港因此成為中國的第二出口目的地。但是自港進口的規模極小,不到100億美元。因此近年來,大陸從香港掙到的貿易順差始終維持在2500—3000億美元之間。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每年從香港掙走近3000億美元的外貿順差,香港那點子外匯存底,根本就不夠我們掙的,隨隨便便,香港45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就可以被大陸清空掉,一點殘渣都留不下來。不過香港的外匯存底固若金湯,根本就沒有被清空的風險,所以我們必須看另外一組數據:香港政府統計的中港貿易數據表。
OK,根據香港政府那邊發佈的數據 ,香港反過來對大陸長期保持高額順差。從1997年到2020年,只有2014和2015年這兩年,出現了逆差的情況,其它年份統統都是順差。2020年的對大陸貿易順差甚至達到了驚人的4010億港幣,折約517億美元,乃是史上最高對大陸貿易順差值。看起來就香港來說,由於它不具備工業能力,啥都不能生產,幾乎任何生活物資都需要進口,本來香港應該長期受困於龐大的進口壓力,外匯存底應該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才對。然而香港從大陸掙到的這筆巨額順差,是對其整體外貿逆差的重要補充,再加上香港每年還能從大陸掙到500多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順差(包括大陸人民去香港旅遊購物,以及香港的會計師和律師向大陸提供專業服務等),由此居然就實現了香港外匯存底的長期穩定。
——??滿頭問號的分割線??——
然而我們的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裏:從邏輯來說,香港政府發佈的數據,明顯是更合理,更符合現實情況的,不然香港那點外匯存底早就被耗空了。那大陸海關的數據又是怎麼回事?到底誰對誰是順差?
我們單看2019年,大陸海關這邊的數據,對港出口2789億美元,自港進口只有91億美元,幾乎相當於沒有進口量,大陸因此掙了2689億美元的順差。香港政府那邊的數據,換算成美元的話,自大陸進口2638億美元,與大陸海關的數據基本一致,可以對應得上,但是對大陸出口則高達2834億美元,遠遠超出大陸海關那個91億美元的數據。
說到這裏,我們必須給出具體的商品進出口種類數據,這才能更清晰的理解這種數據衝突背後的成因。考慮到香港政府的統計數據更符合邏輯,所以下表採納的是香港那邊的數據。之所以使用2019年的數據,只不過是因為2020年的數據還沒出來,不過在規律上應該不會有甚麼變化。
好吧,無論是自大陸進口還是對大陸出口,前三名的商品種類都是一樣的:電子零部件、通訊設備和辦公電腦設備。並且這三類產品佔據絕對的貿易優勢地位。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三樣東西合起來看,統統理解為電子產品就好了。2019年香港從大陸進口了12708億港幣(折1629億美元)的電子產品,同時對大陸出口了15946億港幣(折2044億美元)的電子產品。就在電子產品這一塊,香港掙了大陸400億美元的順差。而在大陸海關這邊的統計裏,大陸從香港進口的電子產品的規模,直接歸零。這就是導致兩邊數據差異的根源。
——結論的分割線——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大陸從香港進口電子產品的貿易模式有關。這種進口是非常零碎的,往往採用肉身帶貨的模式。在通過大陸海關的時候,買家基本上不會報關;而在香港那邊,反正香港是自由港,所以賣家都是正常申報。如此一來二去,就造成了雙方在統計上的重大差異。並且,有趣的事情在於,大陸從香港如此大規模的人肉進口電子產品,可以有效規避歐美各國對大陸的技術封鎖,尤其是晶片等領域的技術封鎖。也就是說,深圳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產業、無人機產業和手機產業,其實就建立在這種每年2000億美元的自港進口貿易之上。
而且,更關鍵的是,這種自港進口貿易,它完全不依賴美元進行結算。得益於深圳發達的民間金融系統,無論是人民幣還是港幣,都能作為貿易工具進行結算,並且可以在當天就完成結算。人民幣與港幣可以被兩地政府互相視為外匯存底,僅靠兩地官方之間的貨幣互換是不行的,這種關聯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外貿紐帶之上。而每年高達2000億美元規模的自港電子產品進口貿易,就是雙方在外匯存底領域可以達成高度默契的重要原因。
無論怎麼看,這每年2000億美元的自港肉身運輸型電子產品進口業務, 對大陸的科技型企業來說,這是一條生命線;對大陸和香港的外匯存底來說,這是最強信用支撐。#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