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發源於青海,流經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後,帶走大量泥沙,「黃河」由此而得名。古有「一瓢河水半瓢沙」之說,也有「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之俗語。然而現在(5月)黃河水突然變清了。
黃河曾經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河流,汛期含沙量高達50%。一條黃河就成了一鍋泥漿,每年黃河帶走的沙土有16億噸。如果用這些沙土組成一條寬高一米的長堤,其長度能夠繞地球32圈。每年黃河帶走的氮磷鉀肥4000萬噸,相當於中國每一畝耕地被沖走50斤肥料。因此有人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土,而是中華民族血脈,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動脈出血。
然而在幾千年前的周代,陝西的黃土高原有森林4.8億畝,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3%,那時的黃河叫「河」,水清清的。最近,民衆紛紛發現,從5月份開始位於河南鄭州的黃河大橋下面的水,前所未有的突然變清,這是少見的奇事。
黃河水清過66次 43次有記載
人們常說,黃河水五百年才變清一次,「千年難見黃河清」,「黃河清,聖人出」。不過,這些說法很多經不起考證。
黃河全長5,464公里,一般只有最後到入海口的1,992公里是清的,前面都是黃的。人們說的黃河變清,是指前面那5,464公里的某一段水域變清了。
黃河變清的最早一次記載,是在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建武九年(公元33年),在現在的山東省平原縣,黃河水變清了。
有報道說,據史書記載,黃河變清,東漢共有2次、劉宋3次、北齊2次、北周1次、隋朝2次、唐朝16次、五代1次、北宋9次、金朝2次、元朝3次、明朝17次,清朝7次及民國1次。這樣加起來,到1949年之前,黃河水清了66次。
地質學史專家李鄂榮在《黃河下游地上懸河的形成》和《說說黃河的「黃」》的文章中提到,黃河有據可查的變清次數是43次,首次出現在公元165年,平均差不多40多年就有一次,不算特別稀罕的事。
據李鄂榮考證,黃河變清,最長的一次發生在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里,持續20多天。
另外,有人說「黃河清,聖人出」,不過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比如北宋徽宗皇帝,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藝術家皇帝是個無道昏君。但是在他擔任皇帝的26年間,黃河之水竟然變清了三次,遠遠高於平均數!
黃河水從2000年以來持續變清
從2000年以來,黃河就逐漸開始變清。等到了2017年5月下旬,黃河從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是一河清水。直到河南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河段是清的。
據潼關水文站數據顯示,2017年5月,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黃河變清已經十多年了,有時候水甚至是綠的。」山西永和縣農民賈長治自幼生活在黃河岸邊,對着黃河,54歲的他略帶遺憾地對陸媒記者說:「現在的黃河沒威力了,以前浪有兩米多高,成天轟轟吼,外面來的人晚上都睡不著。」
過去在山西壺口瀑布的黃河,民間有「十里黃河十里雷」的說法。到2017年,從壺口跌落出的河水,不再是黃浪滔天,而是浪花如雪,有的白中泛綠。陝西韓城黃河禹門口段,河水清且漣漪。在水流平緩的河灣處,兩岸高山倒影可見。
官方給出泥沙年減7.6億噸原因
據陸媒報道,從2000年開始迄今,黃河攜帶的泥沙量銳減,水體也開始持續變清。大陸專家認爲,除生態建設工程外,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導致黃河泥沙銳減的重要原因。初步估算,以上因素大致每年減少入黃河泥沙7.6億多噸。
大陸官員主要把這歸功於生態建設。近年來在黃河兩岸「退耕還林」,不再種莊稼了,而是種樹種草。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稱,近20年來通過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河泥沙4.35億噸。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水庫攔截了泥沙。黃河流域潼關以上地區共有大型水庫26座,中型水庫170座,近期水庫年攔沙1.734億噸,其中黃河幹流水庫攔沙0.81億噸。
另外,大陸媒體稱,建築用沙,也是黃河水變清的原因。黃河沙是天然水洗沙,是最好的建築沙,近十年來黃河中游地區城鎮化提速,在基建和房地產拉動下,出現了「採沙熱」。據估算,每年沙場約挖走1億噸泥沙。
專家認爲黃河正在死去 1997年斷流達226天
人們大多以為黃河水變清是好事,不過有專家認爲,黃河水變清是因為上流沿岸進行森林覆蓋,這太危險了。為什麼呢?黃土高原的土質本就很鬆軟,再種上樹,會吸收降雨,增加樹木的重量。如果遇到強降雨,這些樹木就被從鬆軟的土質上拔出來,很有可能出現巨大的洪荒,甚至有可能讓黃河改道。
黃河中游降雨量一直就較大,比如在1977年內蒙古的烏審旗就降過特大暴雨,9小時雨量達到1400毫米。而且下游多是平原,黃河在開封都成了著名的懸河:河床遠遠高出陸地的地面。一旦下游受災,會殃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一百多個縣市,約12萬平方公里,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專家認爲,「黃河清」只是暫時的,從理論上講,黃河正在死去。
水資源保護專家、原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2017年報道的這次「黃河清」,肯定是暫時的。現在實際上把黃河的泥沙大多留在水庫裡,這不能算治理的成績。
相比黃河的顏色,「黃河斷流」被認為是更重大、影響更深遠的問題。
黃河斷流始於1972年,在1972~1996年的25年間,有19年出現河干斷流,平均4年3次斷流。1997年斷流達226天,為歷時最長的斷流。從2000年開始,隨著小浪底樞紐一期工程竣工開始發揮調蓄工作,黃河斷流現象才停止。
翁立達說,所謂「黃河斷流現象停止」,這是人工調節的假象。黃河上水庫修得非常密集,它的儲水量遠遠超過了黃河的徑流量,如果它不調節的話,所有的水都流不到海裏去。
翁立達表示,黃河在理論上正在死去,這跟全球的氣候環境,生態變化有關。人類的大漫灌造成的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個臨界的效應,加劇生態危機的爆發。現在對黃河而言,正是一個生態危機的最後時期。
也有人說,造成黃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庫,黃河上有大型水庫26座,中型水庫170座。黃河如同長江和其他河流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水庫就好比攔腰斬斷了這個生命體,就跟人被攔腰斬斷一樣,只不過河流的死亡過程會比人長很多,也許需要幾十年。
《推背圖》第33象和第54象 預言要成真?
談到黃河清,就不得不談到著名預言《推背圖》的第33像和第54像,其中提到了當黃河水變清時會發生什麼。
當然,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卦象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有的說得都很有道理,因此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來解讀這些預言。
讖曰:黃河水清,氣順則治。主客不分,地支無子。
頌曰:天長白瀑來,胡人氣不衰。藩籬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台灣劉寶傑在《關鍵時刻》視頻節目分析說,這預示了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氣順則治」,暗示了清朝順治皇帝的名號,指滿清自順治帝開始入主中原,天下由亂漸治。「主客不分」,是說滿清女真各部原本隸屬明朝,為客,漢人是主,但滿清反客為主。「地支無子」,地支共12個,子為地支之首。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為大清前身。
「天長白瀑來」,指清朝發跡於長白山;「胡人氣不衰」,指滿洲的滿族人氣勢強勁;「藩籬多撤去」,暗示康熙撤三藩,吳三桂等人舉兵叛亂;「稚子半可哀」,是指滿清將漢人前半部的頭髮剃光,猶如稚子,這令漢人感覺很可哀。
對於那個船的解釋,他們說船頂部有8面旗子,暗示清兵的八旗軍隊,船的裏面坐了11個人,這就是清朝當皇帝的人數,共11個。
視頻還談到,從歷史角度來看,黃河清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大變局,大災難,人們才期待「聖人出」。比如,公元1127年宋徽宗的靖康之難、1403年明成祖的靖難之變、1727年雍正四年的大屠殺,這些年份都出現了黃河清,但是百姓沒看到「聖人出」,相反卻看到災禍連連。
再看《推背圖》第54像。該像的的配圖爲5個小牧童手拿小棒趕著一頭怪牛。新唐人給出的解讀是,中共建國1949年牛年,中共就是一隻老怪牛, 圖中老牛被牧童趕走,牧童就是人民 ,這裏的趕牛並非放牛,在圖中可見是驅趕 、責備、辱罵的意思,就是不要這頭牛了。
對此也有分析稱,過去人們用十羊九牧來形容官員太多,人民不堪重負。現在用一牛五牧有比喻官僚體系龐大腐敗之象。
在第54像中,頌曰:不分牛鼠與牛羊,去毛存鞟尚稱強;寰中自有真龍出,九曲黃河水不黃。
「寰中自有真龍出,九曲黃河水不黃」指否極泰來,寰宇將有真命天子或者說聖人出。黃河水黃,是因爲裡邊含土沙,也就是含有出了頭的「田」,即「由」字,去了「由」,「黃」就是「共」了。
他們的解讀是,共黨執政的時候,聖人降世。
不管如何解讀推背圖,2020年5月黃河再次變清,這對當下的人們是一個很好的警示,這預示著「大變動就要爆發」。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