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嚴重疫情沉重打擊了中國經濟,各地因防疫的緊急需要而實行的「封城」「封市」「封居民小區」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癱瘓了中國新年後的中國經濟。中南海急於挽救本已困難重重的經濟,嚴令各地儘快復工,復工率成了各級政府追求的政令指標。幾個星期過去了,實際情況如何?全國製造業企業面臨勞動力流動受阻、上游供應鏈隔斷、出口訂單流失三大難題而束手無策。復工何其難,經濟春不歸,已成難以否認的事實。

一、政令為何不靈?

為了挽救和恢復經濟,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復工命令、企業財務寬鬆政策和大工程項目投入計劃。可以說,北京高層已經把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復工命令是要求各地的企業分區分級精準復產復工;企業財務寬鬆政策包括增加放貸、已有貸款展期並下調利率、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減免5個月、商舖短期免租、小企業增值稅減免;大工程項目投入計劃指啟動13個省市區(京、滬、冀、晉、黑、蘇、閩、魯、豫、滇、川、渝、寧等)10,326個項目共34萬億的「新基建」大規模工程。

但是,這三類政策不是「藥難入內」,「藥不對症」,就是「緩不濟醫」。復工命令是「藥難入內」,企業財務寬鬆政策屬於「藥不對症」,而大工程項目投入計劃則是「緩不濟醫」。

復工令的「藥難入內」源於經濟體制市場化與行政管控官僚化的矛盾。中國的經濟體制早在上世紀末已從企業全面國有制、經濟計劃管理的傳統社會主義模式,轉變為企業私有為主、經濟調節市場化的資本主義模式,雖然行政上仍然按集權體制的「全國一盤棋」來運轉,行政命令可以直達企業層面,但來自北京的政令不僅無法讓私營企業(包括外企)言聽計從,連地方政府也是「一地一盤棋」。

全國製造業企業面臨勞動力流動受阻、上游供應鏈隔斷、出口訂單流失三大難題,企業即使復工也難以解決。企業財務寬鬆政策之「藥不對症」,也出於同樣原因,雖然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卻無法緩解這三大難題造成的企業困境。

至於大工程項目投入計劃的「緩不濟醫」則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從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工程設計到征地,前後可能長達1年以上;這些準備工作都順利完成了,才可能進入招標及施工狀態,工人才可能進入工地,最快也是明年的事了,搞得不好要幾年以後。所以,這些重點項目基本上是「遠水不解近渴」,甚至可能是「畫餅充飢」。

正因為如此,外宣官媒《多維新聞網》指出,「中國政府沿襲著舊有的思維,懶於去了解企業實際的需求,而是採取著原來的那一套對待製造業的最簡單、方便的做法去恢復經濟,利用金融、財政工具來為企業輸血、並降低企業營運成本。這對1月份時緊急復工、支援防疫物資生產固然有效,但進入2月份,經濟從緊急復工轉為全面恢復時,這一方法就顯得『事倍功半』了」。這樣的評價還算客觀,點到了政令不對症的這個關鍵問題。

二、復工率反應出經濟回春?

不管政令對不對症,地方政府都必須擺出響應的姿態,於是,對企業強令復工就頻頻發生。隨後,大部份省市公佈的復工率明顯上升,例如,各省市工業和信息化廳公佈,到2月底21省市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復工率已超過80%。復工率是個政府下達的行政指標,各地向上報的數據當中含有不少「水份」。

對很多製造業企業來說,部份員工上崗,就可以上報復工了,但並不等於生產線全時運轉,只有企業自己知道,運轉達到了甚麼程度。進一步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產業鏈、位於不同地區的企業狀況千差萬別,很難用復工率這一把尺子去測量。

比如,從生產線長短來比較,做食品的和做電子產品的生產線不一樣,技術難度也不同;對電子產品或精細機電產品生產線而言,上崗的人不全,生產線就可能無法運轉,甚至因為一個關鍵崗位無人操作或靠沒技術、經驗不夠的人頂替,整條生產線就無法正常運轉。

又比如,位於不同地區的企業員工來源不一樣,蘇州地區的企業中本地員工佔相當大比例,復工容易,復工率自然高;而廣東東莞地區的外地員工佔比很大,復工當然難得多。

經國內的《財經》雜誌記者調查,多數珠江三角洲地區企業的人員要到3月中下旬才能齊全;為了救急,大部份企業的做法是,把現有人員集中在一些有條件轉起來的生產線上。不少公司的管理層人員也臨時下生產線,填補崗位空缺。

廣東省政府宣佈,截至2月26日,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90%。但另據報道,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外企集中的製造業和出口重鎮東莞市,大中型外資企業的復工率就只有60%多;而《財經》雜誌的記者發現,在大量組裝蘋果手機的深圳富士康龍華園區,該園區主管稱,2月底此園區的復工率實際上只有30%。

長期跟蹤分析中國經濟形勢的投行日本野村證券的調查則顯示,中國因疫情而受到廣泛影響的行業佔GDP的65%,這些行業截至3月1日的復工率只有44%。

三、客流、物流依然受阻

中國各地的防疫措施已經使國內的客流和物流受阻一月有餘。客流受阻直接導致勞動力不易返回工作地區,而物流受阻則使企業的上游供應鏈中斷。

交通運輸行業是現代經濟運轉的毛細血管,目前仍未恢復正常狀態,其原因是,不少省區目前仍處於防疫緊急狀態,不僅未解除人口流動限制,也限制外地貨運車輛出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到2月底為止,中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還有12個省繼續保留旅行方面的最高級別限制;另外,該報用數據提供商萬得(Wind)發佈的資料計算,2月末8個主要大城市的地鐵客運量僅為平時的五分之一。

這些數據都表明,防疫期並未終結,只有等疫情「紅燈」熄滅,完全解除人口流動管制,勞動力才可能充填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崗位,工業企業才可能真正進入全運轉狀態。

其實,那些仍然實行人口流動管制的省份何嘗不想儘快「解放」呢?它們不敢解禁,自然有其苦衷,或者是疫情數字瞞報了,實際情況比上面所了解的嚴重,不敢解禁;或者是擔心一旦解禁,因人口恢複流動而加快人際傳染,導致疫情回升,到時候還是會被上面追責。

從高疫情省份的角度去看,人口流動解禁,其他用工省份會受益,但本地卻承擔著疫情回升的高風險,它們不可能為了「全國一盤棋」而自我犧牲。

由於一些省市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外地司機駕駛的長途運輸貨車就受到交通管制,物流受阻,東部沿海地區的許多企業所需要的零部件、原材料便來路中斷。現在這些企業復工後主要靠原有的零部件、原材料庫存維持運轉,而到了3月底它們的庫存會普遍告急,有人無料,企業運轉可能再次停頓。

與此同時,與中國經濟聯繫密切的日本、南韓在中國的企業依賴母公司的國外零部件、原材料供應,現在日本、南韓也發生疫情,如果疫情進一步擴大,這些企業的母公司供應鏈也可能中斷,會造成停工。

四、訂單流失不再來?

其實,目前企業最擔心的是訂單,沒有訂單,企業復工生產就毫無意義。特別是對出口企業而言,因為停工而導致客戶取消訂單,訂單流失不再來,那麼,這些出口企業面臨的就不是復工不復工的問題,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而出口企業上游的無數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企業必然受到牽連,也會進入生死掙扎之中。中共拚命催促復工,其實也是害怕這種結局的出現。

中美貿易戰之前,大批跨國公司原來把「雞蛋」都放在中國「籃子」裏,在中國「造雞蛋」,再從中國「買雞蛋」供應本國市場,不但美國公司如此,歐洲、日本、亞洲的企業也如此。這場貿易戰讓它們體驗到的深刻教訓是,把「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唯一「籃子」裏的風險太大了,不但有國家之間貿易摩擦造成的風險,還有這次疫情之類的突發事件,這些風險都足以破壞跨國公司的正常營運,導致虧損甚至破產。

因此,去年中美貿易戰伊始、早在這次疫情發生之前,許多跨國公司本來就開始把「雞蛋」轉放在幾個「籃子」裏,也就是改變同一產品單地下單的經營策略,安排同一產品多國生產。中國目前許多出口企業無法正常運轉的局面,會加快這些跨國公司轉移訂單的速度。

據新華社下屬的《經濟參考報》報道,東莞市商務局調研員雷慧明介紹,企業復工時間普遍延遲,企業出口訂單從目前監測情況看,已減少約10%到15%。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開展的「疫情對本地民營企業影響」專項調查發現,表示會「縮減業務」和「暫時停產停業」的受訪企業分別為21%和20%。

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商務部這個星期宣佈,對7千多家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90%以上企業存在貨物出口運送和收匯被迫推遲的情況,面臨較大的買方取消訂單、拒收拒付風險。從上述信息來看,至少已有約五分之一的出口企業陷入了困境,今後這個比例可能進一步上升。

中國經濟的整體現狀也可以用一個反映企業動向的指標來綜合觀察,這個指標就是製造業採購經理人信心指數(PMI,正常狀況下應高於50,最差是零)。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近公佈,該指數今年1月是50,2月跌至35.7,遠低於國內專家們的樂觀預測;從分類指數看,構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信心指數的5個部份均位於臨界點之下,其中生產信心指數和新訂單信心指數下降最明顯,分別比今年1月下降24個百分點和2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企業對生產完全恢復和保留訂單不丟的信心,只剩下20來個百分點,任何國家的企業若處於這種狀態,都是經濟大蕭條的表徵。

中共現在挽救經濟的舉措都以恢復原有增長速度為訴求,但這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impossible mission)」,因為2020年突發的疫情不單純是給經濟雪上加霜,還可能在經濟失去動力和中美經貿摩擦這個大背景下,造成傷筋動骨的結果。#

大紀元首發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