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困境已經引起國際關注。資金不足、壞帳增加,令市場喪失信心,也對中共當局的管理政策表示質疑。事實上,中國的銀行危機不僅限於中小型銀行,大型銀行也同樣處於困境。

《華爾街日報》11月18日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中國中小銀行多年來不加節制地向地方政府和企業放貸,目前面臨壞帳增加、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中共政府的相關政策卻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

比如,今年5月中共監管機構接管了內蒙古的包商銀行;7月中國工商銀行入股錦州銀行;8月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注資山東恆豐銀行;11月18日最新消息,東北地區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中型銀行哈爾濱銀行也被兩家政府機構入股。

但隨之而來的是,包商銀行被接管後,中小銀行的融資成本即被推高0.5個百分點,令依賴銀行間借貸的中小銀行雪上加霜。另外,包商銀行的一些債權人未獲得全額保障,錦州銀行的美元債券持有者將損失部份利息,而參與入股的工商銀行卻出現股價下跌。

中國銀行業現危險信號 市場普遍喪失信心

文章提到,市場對中國金融行業的信心普遍喪失,這是一個危險信號。近來,中國中小商業銀行連續出現擠兌風波,比如10月末至11月初,遼寧、河南出現大量儲戶提款。

此外,一年來至少11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等級被下調、15家銀行未公布去年年報,引發市場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惡化的擔憂。前瑞銀 (UBS Global AG)分析師傑森·貝德弗(Jason Bedford)今年7月份估計,中國的銀行需要籌資2.4萬億人民幣才能使核心資本充足率提高至全球標準認可的健康水平(12.5%)。

《經濟學人》9月末發文《三家銀行獲救後,還有多少家面臨危機?》表示,大機構接管或注資小機構後,許多金融業人士質疑存在更嚴重的問題。除了小銀行的融資成本上升之外,工商銀行入股錦州銀行後,股價下跌了10%,分析師擔心大銀行是被「徵召」並會一再被「徵召」完成這類任務。

在不良貸款方面,《華爾街日報》文章提到,在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主要債務人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銀行,壞帳在增加。11月12日有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增加0.0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增加過千億。

「自主研究」(Autonomous Research)的朱夏蓮認為,中國的不良貸款比率遠高於官方數字,可能佔銀行資產的20%,而非官方所說的2%。面對巨大的不良貸款,中共政府解決債務違約問題的方法就是,召集主要債權人(銀行)開會稱「沒有人會再違約了」。目前中國經濟前景黯淡,企業狀況堪憂,這本身就是風險。

資料顯示,中共成立了4家壞帳銀行陸續轉移壞帳,但分析認為,這只會令中國的壞帳更加不透明,沒有人知道壞帳到底有多少,而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放緩,銀行壞帳問題將更加突出和惡化。#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