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協議因北京高層不願進行結構性改革而前景堪憂、香港市民持續抗議《逃犯條例》的背景下,北京迎來了歐洲製造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到訪。從官方的高調看,北京似乎要通過打「德國牌」來抗衡美國,分化美國在歐洲的盟友。
一方面,北京對於默克爾在與李克強會晤時提及的要尊重香港的「一國兩制」問題,並未如以往那樣大肆抨擊,稱其是「內政」,他國政府無權干涉等,而是有意淡化,姑且聽之。
另一方面,北京卻刻意突出中德間的經貿合作,除了向世界展示了雙方的大訂單,還展示了其開出的優厚條件,並且通過與德國的合作方式,不點名地批評美國。比如根據中共官媒,9月6日習近平在與默克爾會晤時對外傳遞了兩層意思:
一、批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穩定」,稱「中德作為兩個負責任大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加強戰略溝通、協調和合作」,「雙方要堅持相互尊重、對話協商,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照顧各自核心利益,做平等對話、互利合作、交流互鑒的戰略夥伴。要「捍衛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在氣候變化、對非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
言辭間明顯是在暗批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世界和平穩定構成威脅,中美雙方沒有「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照顧各自核心利益」。
二、北京許諾將給德國更大的蛋糕。具體體現在此次默克爾訪華「達成不少經貿合作」;北京希望與德國加強「在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數字化和5G等新興領域加強合作」;北京正「加快開放金融和服務業,歡迎德方投資」;北京歡迎「歡迎德國企業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
可以肯定地的一點是,德國要想拿到中共許諾的大蛋糕,就要在第一點上,即認同中共視美國威脅世界,尊重中共發展道路,並在一些國際行動中與美國保持距離上,符合中共的要求。
默克爾及其代表團無疑明白這兩層關係,因此在表態時也基本是外交辭令,比如「中國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兩國合作正沿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德國很高興能夠分享中國擴大開放政策成果,願繼續加大對華投資,拓展合作領域,促進人文交流」,「德方願為歐中關係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等。對於北京拋出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穩定」的說辭,默克爾並未肯定,而是技巧性地回應「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也給德國帶來不利影響」,至於究竟誰威脅到了世界和平穩定,默克爾避而不談。
雖然避而不談,但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世界現在都知道,真正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正是頗具野心,正在滲透西方,透過華為、一帶一路、孔子學院等控制世界的中共。只是考慮到經濟上的關聯,默克爾無法表現出更為強硬的態度。
資料顯示,2016年、2017年,中國連續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已成為德國企業的重要市場。2017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681億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中德雙邊貿易額佔中歐貿易總額的近三成,是中國與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國貿易額的總和。據統計,300萬家德國企業銷售總額的7%、30家德國DAX指數企業銷售總額的15%均來自中國市場。迄今為止,50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累計超過8000個項目,超過2000多家中國企業在德投資經營。
換言之,德國經濟對中國的某種依賴,讓中共可以試圖打「德國牌」來分化美歐,分化歐盟,為自己在中美貿易戰的重壓下尋找突破口。問題是,中共的「德國牌」打出來後的效用幾何?
先看看德國媒體對默克爾訪華的評論。
《曼海姆晨報》認為,中國(中共)既沒有遵守維護香港自治的承諾,也沒有兌現向德國真正開放本國市場的承諾,柏林必須就這兩點向北京提出批評。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默克爾切不可高估自己的作用,香港特區政府撤回爭議法案,不過是因為中國(中共)政府想在10月1日之前緩和一下局勢而已,在這之後再下重手並非不可能。
《漢諾威匯報》則認為,默克爾無法對中國構成實質影響的原因是德中兩國實力差距太大。
《斯圖加特報》則擔心,德國的對華政策,今後將越來越難以在價值觀和經濟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在中國問題上,從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正確道路越發困難。一方面,這是因為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通過經濟開放來讓中國政治更自由的希望已經落空。」
《時代周報》網站則刊文指出,默克爾在北京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公開談到了香港問題,這固然值得讚揚。,但是在體制競賽越發明顯、中國經濟自身近期又遇到許多困難的情況下,默克爾本應該在公開場合以更加明確的語調批評中國,而不是在閉門會議上搞「靜默外交」。「是時候公開地、用每個人都能明白的清晰措辭去批評中國的制度了。……在中國,堅定的姿態會收穫尊重,畏手畏腳則會遭到嘲笑。因此,政治上的謹慎,只會被解讀為軟弱。」
從德國多家媒體的聲音看,德國人一方面對默克爾政治上的謹慎,不敢公開批評中共感到不滿;另一方面又因德國國家體量中等,經濟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而影響有限,深感無力。如此矛盾的心理,大概也是中共認為可以用大蛋糕引誘德國的原因。
不過筆者認為,中共打「德國牌」的效用還是有限的。首先中德貿易雖然持續增長,但雙邊1681億美元的交易額顯然無法與中美貿易逆差就達5千億美元相比。美國依舊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雖然中共可以增加對德國的進口和出口,但增長仍會有限。中國市場、中國企業的生存問題仍讓中南海頭疼。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共竊取西方高科技,強制在華企業技術轉讓早已為世界所知,通過補貼中企在國際市場競爭,德國企業同樣飽受其害的情況下,德國政府和企業有多少意願在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數字化和5G等領域與中國企業加強合作、進行並接受投資呢?中共有多大可能真正地開放自己的金融等市場,讓外企公平地競爭呢?
其二,德國的對華政策要與歐盟對華政策相配合,分化歐盟目的難達到。今年3月歐盟執委會在所做的戰略報告中寫道:針對中共在全球展現出的強勢姿態,以及由此加劇的貿易、經濟增長和安全威脅作出回應,稱中共是5G網絡發展等關鍵領域的「競爭對手」,在政治上是一個全面對手,並訂立了十項計劃。
十項計劃包括加強履行人權、和平與安全及發展等共同責任;呼籲中方履行承諾,特別是關於補貼與強制技術轉讓改革;啟動共同的5G網絡安全措施;加強外國直接投資審查制度,等等。
這是近年來歐盟首次聯合調整了對華政策,而身為歐盟成員國的德國自然也是贊成的。一名德國高級外交官表示,這個戰略前景清晰地反映了歐中關係面臨的更多挑戰,也為歐洲國家共同採取應對措施提供了重要動力。
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對華態度的轉變,並在策略上更接近美國,絕非是中共提供些大蛋糕就可以隨意更改的。德國絕不會撇開歐盟單獨行動的。
其三,分化德美關係有限。雖然德國不滿意美國特朗普政府在政治上的某些所為,但歐洲國家業已明白,特朗普在貿易上的對北京施壓,要求中共進行結構性改革,受益的不僅僅是美國市場和企業,當然也包括歐洲的市場和企業。而且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歐美有著天然的一致性,因此,在諸多關鍵問題上,德國還會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
此外,目前一些在華德國企業也開始未雨綢繆,發出了「不要把雞蛋放入一個籃子」的呼聲。2017年德國商會的民調顯示,逾一半成員不打算在中國新地點投資,近13%的德國在華公司說他們可能在未來兩年離開。德國企業的態度也會間接影響德國政府。
毫無疑問,北京出手拉攏德國,折射的恰恰是其對中美貿易協議能夠達成的絕望,折射的恰恰是其不願真正進行結構性改革的真實想法。這樣的中共還能折騰到甚麼時候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