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家媒體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帳戶粉絲哪裏來?這些社交媒體公司採取的封號行動再次揭開了這些秘密——中共官方用財政資金支持國家媒體海外增粉,加上市場公開的賣粉渠道,兩者一拍而合,打造了數量龐大的海外臉書、推特粉絲團。

推特、臉書8月19日宣佈,封鎖散發有關香港反送中示威活動的假消息的帳號,這些帳號背後由中共官方主導。

為此,推特停用了中國境內的936個核心帳戶,同時鎖定了與這些帳戶互動的20萬個自動推特帳戶。推特還宣佈,不再接受中共國家控制的媒體在推特平台上投放廣告,並已向FBI報告了中共的這些活動。

根據推特公佈的問題帳號列表信息,許多被封的帳號名由無意義的亂碼組成(「殭屍粉」的特徵),大部份使用中文帳號名,其餘為英文。有的帳號幾乎沒有粉絲,有的卻有幾萬名粉絲。

更詭異的是,數十個帳號的粉絲數量及追蹤帳戶的數量一模一樣;其中有的帳號創建於2009年,這與中共媒體進駐海外社交媒體的時間表同步。

繼推特、臉書封鎖帳號後,谷歌(Google)旗下的影片平台YouTube亦關閉了210個YouTube頻道。

大外宣從2009年開始設官方帳號、大筆投錢

2009年是中共將媒體外宣上升到國家戰略的一個轉折點。為了改善中共糟糕的國際形象,向世界發出中共的聲音,中共推出了一項「大外宣」計劃,除了收購、收買當地媒體外,還推動中共官方媒體機構向國際擴張。據悉,中共在這項計劃上已投入了450億人民幣。

當年,中共中央更出台《2009-2020 我國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中辦24號文件),要求到2020年,「在報刊、通訊社、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領域建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媒集團,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媒體國際傳播力」。

此項規劃把大型國家媒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國際台、《中國日報》、中新社及其新聞網站的對外傳播納入其中,並加大對媒體的專項支持和扶持力度。

其中一項具體的措施是拓展宣傳到海外社交媒體。 2009年,中央電視台在臉書(Facebook)開設了首個中共國家級媒體的英文帳號;人民網在臉書和推特上建立了People's Daily帳號;2014年,新華社也開通了臉書帳號。

截至2019年8月21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的臉書「粉絲」分別達到7,869萬、6,554萬和5,016萬,遠超美國有限電視台(CNN)以及《紐約時報》的粉絲數(分別為3,183萬和634萬)。

不過,這些數量龐大的粉絲並非因為中共官方媒體的吸引力所匯聚,而是中共靠撒錢得來的。

政府採購網公告證實 用財政資金增粉

中共政府採購網8月16日公佈的中國新聞社、中新網《Twitter帳號推廣政府採購項目中標公告》以及《Facebook(臉書)帳號推廣政府採購項目》顯示,分別以125萬元預算增加推特粉絲58萬、以121萬元預算增加臉書67萬粉絲。

如果把經費平攤到每個賬戶,相當於1個推特帳號值2元1毛5分;1個臉書賬戶值1元8毛。

這不是中新網第一次公開招標增粉。根據中共政府採購網的歷史記錄,2017年中新網的招標項目「臉書推廣服務」,指資金來源屬於財政性資金,分三波增粉:第一波是2018年10月31日止,要求中新網的官方臉書帳號新增30萬粉絲,預算資金75萬元;第二波對推特增粉,預算資金也是75萬元。

同樣,新華社2019年4月的招標公告「全媒體採編發互聯網數據資源引入項目互聯網數據資源引入子項」中也提出用672萬元監測海外媒體、採集海外社交媒體外國媒體帳號分析數據(比如閱讀數、轉發數、互動數)。

「《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技術開發及營運推廣項目」的內容包括,投入404萬推廣其臉書渠道,重點在亞洲新增用戶,包括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日本。

中共官方用財政資金支持媒體增粉,加上市場公開的賣粉渠道,兩者就此一拍而合。

100個臉書粉20元 量大可從優

用錢買粉(絲)已不是甚麼秘密,在淘寶或者谷歌中輸入對應的關鍵詞「買粉+推特」就能出來結果。

動點科技(abacusnews)英文記者瑪莎‧博拉克(Masha Borak)在2019年5月親自嘗試從淘寶店購買推特粉絲。

她最後跟淘寶店主達成的成交價是,增加100個臉書粉絲要20元(約3美元)、100個Instagram粉絲要10元(1.50美元),推特帳號則更貴一些,最後她為增加100個推特賬戶粉絲付費35元(5.3美元)。

店主還表示,如果選擇殭屍粉(機械人),可以更便宜;同時量大可從優,比如如果臉書增粉1萬個,就只要1500元(約223美元)。

2018年,海外媒體曾關注中共國有媒體在海外買粉的事情。當年1月,紐約州總檢察長施奈德曼(Eric Sc​​hneiderman)表示,在調查推特大V(很多人關注的帳號)背後的「粉絲工廠」。

《紐約時報》當時報道說,許多著名的推特帳戶都有一家叫「Devumi」公司生產的粉絲,並點名中共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一名編輯從該公司買粉。

報道說,這名編輯向Devumi購買了數十萬個粉絲以及推特上的轉發。雖然中共政府屏蔽推特,但仍利用推特作為其在國外進行宣傳的平台。

圖為美國大型社交媒體科技公司,包括推特、臉書以及谷歌。(Getty Images)
圖為美國大型社交媒體科技公司,包括推特、臉書以及谷歌。(Getty Images)

中共媒體用推特、臉書做甚麼?宣傳

根據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對中共官方媒體社交帳號的研究,從2016年10月1日到2017年10月24日之間,中國媒體在中國事務上使用最高的推特詞彙是「習近平」(1429條)和「近平」(299條)。

至於那些與中國主題不相關的推文,中國媒體推特使用最多的是「突發」(Breaking),這個詞經常和「說」(says)、「被殺」(killed)、「受傷」( injured)、「警察」(police)一起出現;其次是各國總統的名字,比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

研究發現,中共官方媒體發佈的推文中有六成以上是中國事務,推特上的新聞議程跟官方平台上發佈的類似,雖使用英文語種,仍有宣傳的意味。

中國(中共)主席,特別是領導人正式訪問(出訪)的新聞,往往是中共官媒推文中最突出的主題。其次是中共總理的動態,另外,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大都市以及中國的成就與發展也是官媒推特頻繁報道的對象和重點。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2018年8月7日發出的招標公告中對此有更直接的表述:「在臉書和推特上開設的帳號主要推送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及相關活動、我國經濟建設成就、各領域先進人物等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相關報道,講好中國故事。」

張廣昭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發文說,中國新聞媒體定位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一些西方受眾看來,這樣的定位可能會損害媒體客觀、公正的準則,「他們的理解是,中國媒體,尤其是官方媒體意識形態味道過重,缺乏監督職能」。

量大高頻擠佔推特空間 搶佔話語權

每當中國國內有重大事件發生時,媒體的海外社交帳號都會集中輸出大量相關報道,但在議程巧置、話題選擇和報道方式上都趨於一致,中共媒體仍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不過,多家中共國家媒體藉助海外平台發聲可以造勢,因為無論有多少家中國國家媒體,它們的聲音都只有一個,但數量卻很多。

中共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研究員相德寶等人建議,中共傳統媒體在社交媒體上對國內重大事件與眾多涉及人權、民族、宗教等主題的熱點事件上,應當主動發聲。否則,相當於將議程和框架的設置權拱手讓給西方傳統主流媒體。

不妨以中國南海為例。在#中國南海(#southchinasea)標籤上,中共的三大國家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是這一問題的最活躍推特賬戶,已經躋身前15名。但是,在該問題上最有發言權的仍然是美國的多家新聞以及智囊賬戶的原創推文。雖然中共官方媒體在這方面未打破美國消息的主導地位,但中共在發佈頻率之高明顯超過美方。

當然這跟中共媒體的不良操作也有關係。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的研究對中國南海的推特傳播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共官方媒體涉嫌通過重複推文、扭曲新聞議程的系統性傳播操作,這種活動通常由自動機械人帳戶來操作執行。

因為推特用戶傾向於通過滾動時間表或瀏覽他們關注的推文、而不是通過搜索來獲取新聞,所以這種行為可以讓中共官方媒體的推文在中國南海問題上「真實地」佔據推特空間(類似霸屏)。

只不過,這種機械人操作的重複推文(2,400條)沒有收到一條粉絲的喜歡或轉發回應,這意味著即使機械人帳戶在想方設法吸引一些合法粉絲關注,無奈中共官媒的推文本身太不具吸引力。

圖為抗議人士在紐約時代廣場的新華社大屏幕前舉牌抗議。(STAN HONDA/AFP/Getty Images)
圖為抗議人士在紐約時代廣場的新華社大屏幕前舉牌抗議。(STAN HONDA/AFP/Getty Images)

不喜歡互動 因粉絲追著給負評

中共媒體帳戶也能收到很多與眾不同的網民跟貼,只是網民對他們推文的「積極」回覆不是表態支持消息本身。

所以,中共媒體的官方推特號很少回覆推文,或與粉絲保持互動;它們主要使用推特作為單向傳播媒介。因為這不同於在國內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上操作,中共官媒無法刪除推特上的批評回覆。而且它們擔心,如果「積極」回應這些批評,反而會鼓勵海外網民進一步轉發這些內容(進行諷刺),這有可能會破壞官媒竭力塑造的「大國形象」。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的研究指出,從情感分析看,中共媒體推特帳戶收到的很多回覆都是負面的,而且不少粉絲跟蹤它們推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質疑他們的內容。

根據中共國內媒體從業人員(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敬鑫以及央廣新媒體副總編輯伍剛)撰寫的報告,海外被訪者很少接觸中國(中共)媒體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不知道應該看甚麼中國媒體」,二是「話語表達方式不地道,看不明白」,三是認為中國(中共)媒體(包括網絡媒體)不可信。

人民網研究院2019年1月發表的文章(《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以十九大報道為例)中也透露同樣的原因,因為海外受眾對《人民日報》在播報中國政治、經濟類新聞的信任度低,因此就不願意接受這些涉及意識形態的「硬新聞」。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是「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他曾對其中國學生說,「最有效的宣傳是不去宣傳」,而在信息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是可信度」。

顯然,「可信度」是中共官方媒體天生就不具備的品質。#

( 轉自《真相中國》周刊 2019.8月號第6期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