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輪貿易磋商於上海草草結束後,特朗普推文指責中共沒有履行先前的採購等承諾,並且啟動了新一輪關稅(自9月1日起就價值3,000億美元陸貨課徵10%關稅)。對此,中共外交部記者會、喉舌媒體也開啟了「罵街」模式的回應。
比如8月3日《環球時報》官網援引一篇美媒評論文章,據稱,原題是:特朗普說中國的壞話,卻連基本經濟事實都搞錯了。轉載標題是:如此偉大的美國,北京肯定當笑話看。而這篇文章的結語是:「(特朗普)他有沒有意識到,身為美國總統不停地公開抱怨中國人沒有買夠我們的……大豆,這樣不可悲、丟臉嗎?噓噓……如此偉大的美國。我敢打賭,北京肯定把這當笑話看。」
其實,特朗普能夠為美國的農民和農作物這樣地公開呼籲,正好說明他是一個好總統。《環球時報》想要罵特朗普還要「挾洋自重」,這樣不可悲、丟臉嗎?而且怎麼不拿砲轟美國的力度來自我檢討如非洲豬瘟疫情、農業政策等相關問題。
像是最近一則新聞,截至目前為止,河南、山東、河北、江蘇、湖北、安徽、河北等7大小麥主產省,全都啟動「托市收購」。
「托市收購」被官方宣傳是「穩定糧價」。如近日也有應景文章稱,在近十多年的時間裏,國內很多東西價格都翻了幾倍甚至幾十倍,還有上百倍,但唯獨糧食價格卻上漲比較緩慢,只漲了60%。而且近些年來並沒有漲價,一直維持在比較低的位置。三年前超市買的米2元錢,現在還是2至3元間變化不大。
但是,國內糧食不漲價(或者說漲幅較小),應該是只看國內市場的一種錯覺。
在2015年的一篇行業觀察文章中曾經寫道:從2013年的資料看,大米、粟米、大豆、小麥四種穀物的價格都是國內遠高於國際,分別高出73、180、530、103美元/噸。看比例的話,分別高出17%、88%、60%、33%。簡單平均是50%,也就是說國內糧價平均比國外高出一半。
還有一篇公眾號文章的較新數據:2018年11月國際大米價格為401美元/噸,按照現在的匯率1美元等於6.87元人民幣,也就是國際米價為1.38元/斤。如果按照50%的增值稅計算國際米價也不超過2元/斤,而日常我們逛超市,普通大米售價約3.5元/斤。如果包裝精美,有一定品牌的大米售價大概在5元/斤以上,也就是國內米價比國際上高出了154%。
一位行業專家曾說:倘若國外價格高,或者國內外糧價差不多,糧食自給自然是好事。反之不然。國內外糧食差價過高,直接的含義是我們的消費者為糧食多付了很多錢。如上述2015年時國內外50%的糧食差價,國內一年消費的糧食大約6億噸,匡算下來國內消費者每年為糧食至少多付了400億美元。多付錢不是不可以,更深層的問題是,消費者不僅要為今天的糧食高價買單,還要為日後的潛在糧食安全問題買單。
針對這個話題有不少媒體報道,如網易新聞2015年第1349期的專題中有幾個要點如下:
一、從2010年起,中國糧價就遠高於國際糧價。
二、中國糧價遠高於世界糧價的原因,是因為官方對糧食實行「托市收購」和「順價銷售」。糧價售賣是按照官定的「托住市場糧價不跌」的收購價格加上國企的各種補貼與費用,與市場行為完全不相干。目前這個價格定得比國際市場高很多,相關部門還在不斷提高收購價格。
三、中國有一半國產主糧被政府收購,囤進國庫沒流入市場,庫存糧食的黴爛損耗與額外成本都由買糧的消費者承擔。糧食「托市收購」制度,讓消費者承擔的不只是政府補貼、官方倉儲費用、國有銀行的貸款利息、糧食的庫存損耗浪費、甚至糧食國企的貪墨舞弊損失等「沉默成本」也包括在消費者為國產糧支付的價款中。
四、中國的糧食「托市收購」系統實際上一直由央企中儲糧獨家控制。
五、官方稱「托市收購」價格不隨行就市而一路走高,是為了補貼種糧農民、保護農民利益,但是「托市收購」的高價與市場流行價之間的差價,其實也沒有惠及農民,而被央企中儲糧與自己手下的經理人分肥,種糧農民直接向中儲糧賣糧會被百般刁難。
六、中共配套糧食收購制度的糧食進口配額制,把不多的配額大部份劃給國企。民營企業只有用「買10噸糧換1噸配額」等方式從國企換取進口糧配額,這樣其實是給有進口配額的國企另發了一大筆補貼,特權尋租自然如影隨形,中儲糧系統也成了貪腐重災區,造成的虧空最後也折現在消費者身上。而配套的糧食進口配額制讓消費者有意願也很難買到物美價廉的的進口糧。
上述網易為這一期調查報道下的標題即《中國糧食收購:肥了國企,坑了全民》。底下新聞留言有:肥了國企?不對吧?國企全都在大虧特虧,恐怕是肥了部份官員。就像警匪一家親,央企國企比四九年前的地主還黑。中共黨媒怎麼好意思嘲笑美國總統為美國農民農糧的發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