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的2019年二季度(4-6月)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顯示,實際增長率為6.2%,單季度成長是1992年以來的新低。中美貿易戰開戰一年多,消費、投資不振,引發外資撤離潮。有日本專家指,中國經濟面臨成長瓶頸,急需結構性改革;面對經濟問題,有日媒報道,近年、再次出現中國企業來日「朝聖」的取經高潮。
公投刺激發展模式失效
針對中國經濟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日本經濟學者真壁昭夫表示,中國經濟十分明顯已處於「成長瓶頸」,需要做出結構性的改革才能突破這一極限。
真壁昭夫曾擔任日本瑞銀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現在是政法大學研究生學院教授,他在政經網站「Diamond Online」發表評論文章「中國經濟達到『成長瓶頸』的理由」,從多個層面分析稱,中國現有的經濟體制主要是國家主導的公投模式刺激經濟的發展,但投入與產出已經到了得不償失的局面。
真壁表示,「在雷曼危機之後,依靠公投刺激經濟的模式在中國幾乎失效了,其結果造成債務逐年上升,到2018年末中國的債務量高達GDP的204%,這與日本泡沫經濟崩潰時相似。」
他說,去年中國在30多個城市修建地鐵,得到的反饋是,多數項目收支不平衡,部份項目償還利息成本後盈利少得可憐。另外中小型銀行資金亂貸問題突出,留下大量債務,中國政府為了維持銀行的流動性給銀行輸血,埋下諸多金融灰犀牛隱患。
「這種痛苦經歷到1997年為止日本早已吃盡了苦頭。」真壁說,「日本政府當時為保僱用,實施了多種公投項目,其結果是產不付出,最終銀行留下巨大的壞賬,給之後的日本經濟帶來很大拖累。」
現行體制阻礙
中國結構改革
他說,中國學者中,研究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影響的人很多,他們應該清楚,「在金融政策和公投方面無路可走時,只有結構性改革一條路。」
真壁指出,結構改革需要對附加價值低的產業做調整、捨棄,建立效率更高的、像AI等產業的發展環境,但是中共黨內保守派的排斥和抵抗相當頑固。
像中國的鋼鐵等產業幾乎沒有盈利,長期以來嚴重的產能過剩,靠國家補貼維持著,在國家的傾斜政策下,銀行的大量資金被注入到這類附加價值低的產業中,嚴重影響整體產業的資金均衡。
真壁說,中美貿易戰是在外部環境促進中國產業的結構性改革,但是5月初,中方在最後一刻收回了承諾的諸多協議,拒絕結構性改革,同時導致中美貿易戰激化,「中方收回承諾顯然是中共保守派抵抗的結果。」他表示,中國經濟面臨難以逾越的制度障礙。
中國企業再次
來日「朝聖」取經
近日,《時事通訊》一篇題為「新層次的中國經濟來日『朝聖』意味著甚麼」的報道,講述了最近兩年,中國的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密集訪日,訪日的人數大幅度上升,其中大型國企的高層居多。報道以「空前絕後」來形容訪問人數和規模超過了30多年前,改革開放時來日「取經」的熱潮。
訪問日本的中國企業高管們,對日本的垃圾處理、水處理等環境關連的項目興趣濃厚,同時醫院、護理設施等方面也是參觀的人氣項目。對於日本的製造業,除了參觀備受關注的汽車製造、機械加工等世界知名企業外,近期,訪日的中方商業高管對日本百年以上的「長壽企業」」、支撐智能手機等電訊產品,被稱為「幕後主角」的企業也興致勃勃。
報道稱,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出現過大量訪問日本的中方商務代表圖,主要來招商、學習日本的經營等,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經濟長期處於低迷狀態,來日本「取經」已成過去。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外資開始撤離,中國企業缺乏研發、低效率等真實實力暴露無遺,在這狀態,中國企業開始重新認識日企在經濟低迷時的經營之術和研發實力。近兩、三年,中共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來日的人數急速上升。
日本技術實力的源泉
企業研發除了需要長期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還需要促進開發的環境以及人的質素等軟實力。這種軟實力與文化和道德密不可分。
有「經營之父」之稱的日本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近年、在中國備受經營者推崇,2007年以後,推廣稻盛經營理念的「盛和塾」在中國的北京、上海、無錫、重慶、廣東和瀋陽等30處開膛講學。講課的核心內容是人生哲學、作為經營者的心態調整以及經營哲學。
稻盛十分推崇佛家思想,他的一本暢銷書「活法」可以說是他對佛家思想體會後概括出的人生哲學,很多研究稻盛經營學的人都是從這本書開始一窺稻盛經營學的秘訣。
熟知中國問題的專欄作家中島惠曾採訪過多名「盛和塾」的中國經營者。採訪中,一名從事服裝加工的女總裁表示,「與員工溝通和營業而遇到煩惱時,稻盛老師的『利他』精神成為調整自己想法的契機。」她感慨地說:「我感覺利他精神正是商業的原點、企業增長的原點。這種想法進一步擴大,能懷著體諒之心對待他人。」
幾乎所有的日本企業都有明確的經營理念,被稱為「社訓」,松下電器以「光明正大做人」、「禮節謙讓」、「感恩向上」等精神作為公司的「社訓」,把公司經營與育人聯繫在一起,其實這是經營的至高智慧。
再完善的企業管理其最終落點都在人身上,管理的好、還是壞,與人的道德質素密不可分,日本企業的「社訓」從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對道德質素的追求。日本的傳統道德理念受益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論語」等儒家經典是列在學校的教科書中,「仁義禮智信」的理念至今影響著日本社會。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幾十年來被中共破壞殆盡,中國人被灌輸的是中共的「鬥爭哲學」,變成了「人若犯我,雖遠必誅」的戰狼思想,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失去了,社會缺乏誠信,在此環境下,企業的研發、創新基本停留在技術剽竊後的重組。
另一位「盛和塾」的中國經營者在接受中島惠的採訪時表示,「稻盛老師的教誨與中國人原本的道德觀一脈相承,啟發我作為一個人應該如何誠實地生活下去,同時用這種思想影響員工,推動公司的成長。」
當前中國經濟遭遇成長瓶頸,再次日本「朝聖」取經,「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除了表面的管理和技術的完善經驗,需要意識到孕育出有道德質素人才的環境,以及重建傳統道德理念的重要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