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從起床到睡覺,毒性物質無所不在!專家提醒,在生活中要看懂怎麼吃、怎麼用,與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和平相處,就可以不用太擔心毒物的入侵!

理解「安全容許量」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說,每天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少毒物,而毒物的劑量一直在累積,當負責代謝活化的肝臟等器官無法負荷時,人就會生病。不過,身體對於毒物有排除與淨化的能力,所以要理解「安全容許量」,減少毒物在身體的累積。舉例來說:台灣衛福部指南強調攝取魚類的份量,尤其是兒童和孕婦,一份大約是35克,等同於3片生魚片,而且要避免攝取鯊魚、旗魚、吞拿魚與魷魚;美國飲食指南也建議,成人在1個月內不要攝取超過2次大型掠食魚類,每次以2~3片生魚片的量為限。

多種毒物累積有加乘效果

根據研究證實,塑化劑、戴奧辛、重金屬等多種毒物累積,會有加乘效果,毒上加毒會更毒。李俊璋表示,民眾經常接觸的發票、ATM的收據等熱感紙,都含有致癌物質——雙酚A,若不洗手就拿起食物吃,則會把毒物吃下肚。許多民眾喜愛吃的吞拿魚、深海魚或烏魚子,攝取太多會累積不少甲基汞,嚴重影響大腦發育。外食族從早餐開始裝食物的塑膠袋與熱飲的塑膠杯,以及到中午用餐時的便當紙盒,長久使用下來劑量就會超過安全容許量。

塑化劑遇熱易釋出

此外,常用於桌墊、水管的PVC,含有雙酚A與磷苯二甲酸酯(塑化劑)。雙酚A會造成生殖系統的異常;現今的包材製造商,製作耐熱與不耐熱的塑膠都用同一材料,耐熱的上限只是表示在該溫度下不會變形,是否釋放塑化劑則不得而知,而且溫度與油脂都會讓塑化劑釋出。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確實有不少包裝食品在遇熱後釋放塑化劑,尤其越油的越容易釋出。

打造無毒生活

打造無毒生活要怎麼做?李俊璋建議,吃東西前要把手洗乾淨、不要喝塑膠杯裝的飲料、避免微波食物,以及勿在PVC地板上吃東西、玩耍或睡覺,因為每天暴露於塑化劑之下就會造成身體的危害,並且要建立自我察覺的觀念,改變原來不佳的習慣,健康就會跟著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