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史界,法國畫家居斯塔夫雅凱(Gustave Jean Jacquet,1846~1909)被視為古典主義大師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最出色的學生之一。
雅凱的繪畫題材不是農家女或神話場景,這一點有別於他的老師和很多同門畫家。儘管如此,雅凱精湛的油畫技法,筆下豐腴優雅的女子形象,還有那些描繪近古(16~18世紀)風情的歷史畫,都讓他在有生之年享有很高的聲譽。
雅凱善於在大幅畫布上描繪真人等大的人物,而他更喜歡的還是在木板上畫些小畫。他的模特並不總是那種古典美的類型,但無一例外地洋溢著活力。
早年生涯
雅凱1846年5月25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865年,19歲的他首次參加沙龍展,參展的兩件作品分別是《謙卑》(La Modestie)和《哀傷》(La Tristesse)。他的藝術生涯就此起飛。兩年後,他憑藉《戰鬥的召喚》(Call to Arms)一作引起了藝術界的注意。
1907年的《藝術雜誌》(The Art Journal)提到,1867年左右,藝術評論家埃德蒙(M. Edmond)說過:「看吧!今天這位無名的藝術家明天將會聲震藝壇。」文章提到,不久之後,雅凱的畫作《德國步兵出征》(Sortie de Lansquenets)就被政府購買,並入藏布洛瓦皇家城堡(Chateau de Blois),歷經一個半世紀,仍然懸掛在那裏。
1868年,年僅22歲的雅凱贏得了巴黎沙龍展的三等獎,獲獎作品為《16世紀將士》(Sortie d’ armée au XVI siècle)。然而,他涉足軍事並不只在繪畫領域:他是一名很熱血的騎兵,曾在德法戰爭(1870~1871年)期間加入過塞納河下游的游擊隊。
1870年10月21日巴黎圍城期間,雅凱還曾隨杜克羅(Ducrot)將軍出擊,據說當時他攜帶的武器和盔甲都是從畫室取用的道具。在戰場上,他親眼見證了雕塑家庫瓦里埃(Louis-Alfred-Joseph Cuvelier)的陣亡。
如潮好評
戰爭結束後,雅凱回歸他的藝術天地。他在1875年的巴黎沙龍中獲得了頭獎,獲獎作品《沉思》(La Reverie,俗稱「紅衣少女」)被評價為「精采、迷人、有力」;1892年《美國人畫刊》(Illustrated American)的文章形容他筆下的主人翁是「一位神色陰鬱、緊張的女子,身裹裘皮鑲邊的深紅色天鵝絨長裙,端坐於扶手椅。」
這幅畫後來在1878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時,也贏得了美國藝術評論家愛德華斯特拉恩(Edward Strahan)的好評:
「他的畫作既甜美又精確,平衡地架設於兩個時代之上。他對現實事物進行準確的觀察,然後移植到過去的年代。他萃取了各個年代的美好。」
「他從威尼斯畫派那裏吸收了人體的光采和肌膚之美;他從西班牙人那裏學到了肯定的線條和溫暖的色調。他從18世紀的遊園雅宴(fête galante)繪畫中提取了融化的形、優雅的光和如花的色彩。他從每位大師那裏都有所藉鑒,一直到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他進入了後者的畫室受教。」
同一年,雅凱的《聖女貞德為法國祈禱》(Joan of Arc Praying for France)一作參加了巴黎沙龍展,給他帶來了更大的榮譽。這兩幅得獎的傑作,加上早年的戰功,或許是他在1879年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的原因。
著名畫商威廉紹斯(William Schaus)把兩幅畫都買了下來。《沉思》一度懸掛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據《美國人畫刊》文章,紹斯將另一件獲獎作品《聖女貞德》贈送給了法蘭西政府。
雅凱的藝術之路始終走得很穩健,在1909年去世前,他一直在參加巴黎沙龍展。即使在他去世後的1910年,他的兩幅作品《B夫人肖像》(Portrait de Mme B. )和《為健康乾杯!》(À la Santé!)還亮相沙龍展。很可能是他的妻子了解他的心意,因此為他報了名。
雖然雅凱有家室,但人們對他的家庭生活所知甚少。他是否有子嗣和兄弟姐妹,父母妻子姓甚名誰,全都不得而知。◇
整版圖片來源|藝術復興中心、蘇富比拍賣行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