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多數人來說,做夢是不可控的。多數夢境在醒來後只剩下片段的模糊記憶,但也有一些夢讓人身臨其境,你會感到自己是完全清醒的。當這樣的「清醒夢」發生時,除了靜靜觀察之外,你試過主導夢境嗎?

這聽上去像是電影《盜夢空間》(Inception,台譯全面啓動)的情節,但一些心理學家會建議你試試看。

「夢醒時分」

「清醒夢」(又稱清明夢)的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將其運用到實踐的是古羅馬名醫蓋倫(Galen of Pergamon)。1911年,荷蘭精神病學家范·伊登(Frederick van Eeden)首次使用「清醒夢」(lucid dreaming)來形容在夢境中扮演積極角色的感覺。

斯坦福大學神經心理學教授史蒂芬·賴博格(Stephen LaBerge)是該校「夢中清醒學會」(Lucidity Institute)的創辦人,也是當代研究清醒夢的領軍人物。

他通過儀器檢測發現,受過訓練的「清醒夢」者一旦意識到自己在做夢,可以執行預定的眼球運動,證明人在身體睡覺時也能具有控制力和認知力。這和英國心理學家基斯·赫恩(Keith Hearne)1975年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

這些研究表明,「清醒夢」有別於一般夢境,個體的大腦前額區域處於活躍狀態,嚴格地說,人是清醒的。

「清醒夢」vs. 噩夢

如果你反覆做同樣的噩夢,「清醒夢」是一種相當有效的心理療法。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約瑟夫·格林(Joseph Green)應用「清醒夢」已有幾十年。一位年輕的女患者自訴,她經常夢到被惡犬追,那是在她被狗咬傷之後。於是格林鼓勵她在夢中能清醒的時候試著掌握主動。

清醒夢中,女孩勇敢地走出藏身之地,直面牠們。示意圖。(Creatopic/shutterstock)
清醒夢中,女孩勇敢地走出藏身之地,直面牠們。示意圖。(Creatopic/shutterstock)

又一次夢到被群狗追逐時,女孩勇敢地走出藏身之地,直面牠們,並且說:「我想讓你變成熱狗。」結果狗瞬間真的成了熱狗……女孩把牠們一一吃掉了。這之後,她再也沒做過同樣的夢。

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用「清醒夢」作為輔助療法,來測試其減少噩夢的效果。參與實驗的32個人每週都至少做兩次噩夢。結果發現,「清醒夢」與其它療法並用的人,比起那些只採用其它療法的患者,做噩夢的次數迅速減少,睡眠質量明顯改善。

「清醒夢」可以治療創傷後遺症(PTSD),這一點也得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夢境和噩夢研究者托爾·尼爾森(Tore Nielsen)的認同。

「清醒夢」的益處與風險

在《探索清醒夢的世界》(Exploring the World of Lucid Dreaming)一著中,賴博格提出,清醒夢具有多方面的身心助益:除了能幫助克服噩夢、減輕壓力,也能帶來靈性經驗,提升專注力、創造力、決策力,乃至體育運動的表現。他寫道:「一旦你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遠大於自己所瞭解的,你就可以想像自己能實現這樣的夢想。」

有些人會在「清醒夢」狀態中獲得靈魂出竅的經驗,如遨遊天際、見到故人或超凡的景觀。很多人體察到靈魂出入身體的路線,有的則在過後才醒覺。賴博格認為,超越物質世界的「清醒夢」,可以增強內在的存在感。

有些人會在「清醒夢」狀態中獲得靈魂出竅的經驗,如遨遊天際。(Roxana Bashyrova/shutterstock)
有些人會在「清醒夢」狀態中獲得靈魂出竅的經驗,如遨遊天際。(Roxana Bashyrova/shutterstock)

就啟發靈感而言,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是在「清醒夢」中想出了原子結構的模型;美國發明家和未來學家雷·庫茨魏爾(Ray Kurzweil)常在入睡前設想自己在夢中得到解決方案,而他的「清醒夢」常常真的帶來意外的收穫。

在《破解創造力》(Hacking Creativity)一文中,史蒂文·科特勒(Steven Kotler)總結說,如果我們能在專注一個問題時放鬆身心,就可以給深層的靈感讓出空間。

伯爾尼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埃拉赫爾(Daniel Erlacher)博士的研究則證實,在「清醒夢」中做練習可以提高運動技能。他讓一組受試者被誘導在「清醒夢」中練習向2米外的杯子投擲硬幣,醒來後,受試者的投擲準確率較之前增加8%。

不過,另有一些研究者則擔心誘導「清醒夢」的危險性。

賈裡德·齊澤爾(Jared Zeizel)就認為,採用這種新型的催眠方法必須有專業援助,因為它「會讓你重新站到過去的創傷面前」。格林也承認,在警醒的夢境中,人體會產生和現實中同樣的心理壓力和生理反應。

對於「清醒夢」與現實的共存,一般人都不會感到不安;但對有些人來說,對「清醒夢」的沉迷可能讓他們產生認知混亂,受到困擾、感覺身心疲勞。醫學界也不主張服用藥物(如加蘭他敏和膽鹼補充劑,以及褪黑激素等)來刺激做夢,以免形成癮好。

這樣說來,「清醒夢」像一把雙刃劍,對心理健全的人而言,這樣的體驗可能成為他們向內觀察、心靈提升的契機;但對易受干擾、身心脆弱的人來說,誘導「清醒夢」則有產生不良後果的風險。

也許,就像《清醒夢:通向內在自我的門徑》(Lucid Dreaming: Gateway to the Inner Self)一書作者羅伯特·瓦格納(Robert Wagoner)所說,「正如水手不能控制大海,做夢者也不能控制夢境。」

附:造夢訓練

美國新創企業iWinks於2014年推出一款名為「極光」(Aurora)的智能頭帶,據稱可透過特殊設計的聲光刺激促進清醒夢。

2016年,荷蘭「神經調節技術公司」(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ies B.V.)又開發出一種叫「清醒做夢者」(Lucid Dreamer)的裝置。該公司表示,這種裝置能偵測人們睡眠時的快速動眼期(REM)——生動完整的夢境多發生在這一睡眠階段,並發出低電流脈衝刺激腦部,使人恢復意識、探索夢境。

在這些科技裝置之外,有研究者認為,經過類似靜修的自我訓練,人更能保持專注和對環境的高度敏感,進入「清醒夢」狀態。

要誘導清醒夢,可在睡眠五小時醒來後,保持醒覺一小時,然後再入睡。(SeventyFour/shutterstock)
要誘導清醒夢,可在睡眠五小時醒來後,保持醒覺一小時,然後再入睡。(SeventyFour/shutterstock)

被認為比較有效的技巧包括:

1. 現實測試

試著在夢中進行測試,如拉長手指,如果其結果跟在清醒狀態測試到的現實不一致,就可意識到自己在做夢;同時,也留意夢中異於現實空間的徵象。

2. 意圖誘導

要入睡時,放鬆身心,將想要做夢的意圖形象化,想像自己在想達成的某個清醒夢境中。

3. 分解睡眠

睡眠五小時後醒來,再次入睡之前進行上述誘導;或者,在五小時睡眠後醒覺一小時,之後再度入睡。這是因為,容易做夢的「快速眼動期」集中在後一段睡眠。

4. 做夢清單

利用起床後的片刻追記夢境,或者羅列自己常夢到的事物,起床時進行勾選,如有新的內容再加進清單。研究者認為,這有助於主體意識跨越「屏障」、知覺夢境。

寫出做夢清單,起床後花上數秒來勾選,被視為誘導清醒夢的一種練習。(spaxiax/Fotolia)
寫出做夢清單,起床後花上數秒來勾選,被視為誘導清醒夢的一種練習。(spaxiax/Fotolia)

你會練習做「清醒夢」,讓它成為虛擬現實的舞台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