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部份官員要求中方購買更多農產品和能源產品,以及對美國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以解決中美雙邊貿易失衡的問題。

在去年習特會後,美國財長姆欽(Steven Mnuchin)曾提到中方承諾購買1.2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周三結束的貿易談判,最實質的進展是中方「同意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但是沒有包括金額在內的具體細節。中方要購買多少才能滿足美方對降低貿易順差的要求,仍是未來關注焦點。

不強制技術轉讓?

中美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成員韋塞爾(Michael Wessel)認為,一個成功的協議除了具體承諾外,必須涵蓋「衡量指標及自動執行的機制」。

《華爾街日報》引述專家分析稱,目前中美之間仍存在分歧,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北京確實做到不再強制美企將技術轉讓給中國合夥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已請多個行業團體及智庫提出如何使北京恪守承諾的建議。

相較於要求中方購買美國商品,被特朗普委以對北京談判重任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則更關注結構性改革議題,例如中共對國營企業的補貼以及竊取美企知識產權的問題。據了解,他正在考慮通過多種方式確保北京遵守承諾,包括在北京開始落實承諾時才取消對中國商品徵收的2,000億美元10%懲罰性關稅,或者暫停部份懲罰性關稅,但是保留在中方未能履行承諾時重新實施的權利。

中方輕言承諾恐弄巧成拙

《紐約時報》引述了解美國決策的分析人士稱,習特會後北京提出多項讓步,結合了降低關稅的實質承諾以及一些難以保證北京履行的模糊承諾。這樣的做法,無法打動特朗普政府中的對華鷹派,也會讓溫和的鴿派懷疑「輕諾寡信」的中方,如果提不出讓人信服的履約具體方案,是否在「故技重演」。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學者甘迺迪(Scott Kennedy)表示,到目前為止,北京的努力只是在「適度調整對外經濟政策,尚未達到美國和其它國家要求的自由化進程」。

專家認為,從到周二的談判進展來看,雙方似仍停留在購買美國商品及服務的進程,尚未解決核心問題,即中方的履約機制。

此外,在貿易談判進行的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訪華三天,兩人周二在北京會面。專家認為,這可能為貿易談判增添了一個複雜變數。這項邀請雖然可能會對美方施加達成協議的壓力,但也可能收到反效果,激怒特朗普政府擔心北韓彈道導彈和核武器計劃的國家安全鷹派人士。◇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