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

蒙古人是鮮卑人的後代。唐朝之後,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臣服於遼朝和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蒙古勢力逐漸強盛。

◎蒙古西征

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此後成吉思汗及其後裔率領蒙古大軍不斷擴張領土,其中以對中亞、西亞和東歐廣大地區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軍事征戰,即成吉思汗西征(公元1219~1223年)、拔都西征(公元1236~1242年)和旭烈兀西征(公元1253~1260年),影響歷史發展,特別是東西方交往的發展最巨大。

【第一次西征】

公元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大軍二十萬從額爾齊斯河出發,發動對中亞細亞的花刺子模等地的征服戰爭。當時花刺子模是新興的伊斯蘭國家,經常騷擾蒙古的東、西方商路,公元1218年,在穆罕默德授意下竟發生了屠殺,因此成吉思汗決定發兵征討。

花刺子模是西域強國,有四十萬裝備精良的軍隊。蒙古以二十萬軍隊從額爾齊斯河流域分進合集。

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大軍越過阿姆河,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最後在印度河流域將他擊敗。

【第二次西征】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公元1235年,蒙古庫里爾台(議會)決定再次西征,以基輔羅斯為主要征服目標。公元1236年,拔都率大軍從雅依克河上游橫渡西征,同年到達伏爾加河中游,擊敗保加爾人,隨後進入俄羅斯平原,相繼攻陷莫斯科、羅斯托夫、特維爾、弗拉基米爾等城,後來又攻陷並摧毀俄羅斯古都基輔。

公元1241年春,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進攻波蘭並大敗波蘭、日爾曼聯軍;另一方面拔都率領的西征主力軍越過喀爾巴阡山進入匈牙利,四月擊敗匈牙利主力攻陷佩斯城,威脅維也納,其前鋒部隊直指義大利威尼斯,全歐震驚。

公元1242年二月蒙古大汗窩闊台死訊傳來,拔都班師東歸,以撒萊為首都,在伏爾加河畔建立了欽察汗國(即金帳汗國)。

【第三次西征】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繼任大汗。

公元1253年,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此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是消滅西亞地區的木剌夷國(今裏海南岸的伊朗北部)。

公元1258年,旭烈兀攻佔巴格達,消滅了五百年歷史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同年並建立伊兒汗國。

公元1259年,蒙古西征敘利亞,隔年四月攻佔大馬士革。九月,埃及軍隊在大馬士革南面的阿音紮魯特大敗蒙古軍,終於制止了蒙古鐵騎的西征浪潮。

蒙古騎兵驍勇善戰,被譽為天下第一騎兵,在戰略上採用由近而遠、相繼佔領的原則,以蒙古大漠為中心向外擴張。從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個世紀中,蒙古帝國通過三次西征,先後建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形成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襄樊之戰

襄陽和樊城,自古以來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在南宋與元的戰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宋與元的「襄樊之戰」長達六年,是南宋存亡的關鍵一役。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 忽必烈採納了宋的降將劉整的建議:「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先攻襄陽,撤其捍蔽。」「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於是,忽必烈決定先攻佔重要戰略地位的襄陽。

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元將阿術在襄、樊附近修築堡壘,一方面切斷了宋軍救援的後路,另一方面則作為攻宋的根據地。

由於元軍逐漸處於優勢地位,南宋備感威脅,為挽救危局,在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冬,南宋派遣呂文煥知襄陽府,進行了反包圍戰。

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十一月,呂文煥進攻元軍,原本想要反包圍,解鹿門、白河被元軍圍城之困境,但卻反被元軍打敗,宋軍死傷慘重。

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元軍在襄、樊周邊修築堡壘,封鎖通往襄、樊的漢水要道。三月,南宋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元軍作戰,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前來救援襄陽,卻遭到元軍的埋伏,大敗於虎尾洲。

元軍通常一邊築城,一邊打仗、訓練水師,如此包圍襄、樊足有三年。朝廷對元軍圍襄、樊之事一直不很清楚,因為南宋丞相賈似道對外封鎖消息,如有敢洩露元軍攻宋者,不是被貶就是被殺頭,所以無人敢再提此事。

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元軍計誘宋軍深入境內,再趁宋軍士氣不振時,將宋軍打敗。此外,南宋將領之間起內訌,也導致戰事無法成功。

宋、元兩軍在襄、樊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圍城戰,但總的來說,元軍包圍處於優勢,南宋雖有救援行動,但多數是以打敗仗收場,就連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計劃也無法成功,可以說宋軍困守襄、樊毫無轉機,而元軍則勝利在望。

【張貴、張順援襄之戰】

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三月,元軍攻破樊城,宋軍退守內城,情況危急。張順、張貴率眾裝載救援物資趕去援助。

當時襄陽已被圍城五年之久。張順、張貴雖然成功達成救援任務,但是張順卻在混亂中傷亡。

【龍尾洲激烈交戰】

張貴帶來救援物資,令久被圍城的襄陽守軍士氣大為提振,但元軍嚴密封鎖,沒有絲毫放鬆。張貴派人潛水與守護郢州的范文虎相約會師龍尾洲,讓范文虎率五千精兵到龍尾洲,南、北合力夾擊元軍。

啟程當日,張貴辭別呂文煥之後,清點兵員人數,發現三千士兵中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士兵。張貴對士兵們說:「或許我們的會師計劃已經洩露。」

於是他們迅速改變了計劃,乘夜鳴炮開船,殺出了重圍。

元軍阿術等人得知張貴突圍的消息,派出數萬軍力把江面幾乎塞滿,不讓張貴出逃。張貴且戰且走,一路想往龍尾洲去跟范文虎會合。但是,范文虎並沒有依約駐守在龍尾洲,而是退屯在三十里外的地方,元軍趁此機會便早早佔領了龍尾洲,但張貴不知,最終大敗,被元軍俘擄,因不願投降而被殺害。

元軍派人抬著張貴的屍體到襄陽城外給宋軍看,想逼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悲痛萬分,殺掉抬屍者,把張貴屍體與之前已殉難的張順合葬。呂文煥立「二張」雙廟祭祀。

【樊城一決勝負】

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元將阿里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

於是,元軍決定改變策略,採用「分割圍攻戰術」,意即將襄陽與樊城切割,為阻斷對襄陽的後援,所以先對樊城發起攻擊。

樊城被攻下以後,襄陽形勢危在旦夕。呂文煥多次派人到朝廷求救兵,但都無下文。襄陽城逐漸陷入絕境。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攻打襄陽,用回回大炮轟炸襄陽城,軍民驚恐,紛紛出城投降。元軍一邊猛烈攻城,一邊又招降呂文煥,呂文煥最後只好舉城投降元朝。

長達六年的「襄樊之戰」宣告結束。軍事重鎮襄、樊城的陷落,很快就導致了南宋滅亡的命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