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紀元資料庫/ shutterstock
圖/大紀元資料庫/ shutterstock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之間進行的最後一場爭霸戰爭,總共長達三十五年,最終由越國戰勝而告終。

春秋時期吳、越之戰長達三十五年。圖為江蘇省蘇州市「胥門」,為吳國建造都城時所闢古門之一,以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得名。(Pvt pauline/維基百科)
春秋時期吳、越之戰長達三十五年。圖為江蘇省蘇州市「胥門」,為吳國建造都城時所闢古門之一,以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得名。(Pvt pauline/維基百科)

◎吳越之戰

話說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楚。越王允常乘吳國空虛,出兵攻打吳國,吳王急抽兵回國救援,允常力不能敵,所以主動撤兵。後來,允常病死,由子勾踐繼位。

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藏。(Siyuwj _ 維基百科)
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藏。(Siyuwj _ 維基百科)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為了要「南服越人」,就乘勾踐剛登基不久,出兵攻打越國,雙方戰於槜李(今浙江嘉興縣)。面對強勢的吳國,越國只好出奇招,用死刑犯列於陣前,當著吳國大軍面前一起舉劍自殺,吳軍被這一舉動驚嚇住,因此陣容大亂,吳王闔閭也因此傷重不治。越軍乘機發動攻擊,大敗吳軍。

闔閭死後,由子夫差即位。夫差為報父仇,日夜操練,準備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被越王勾踐得知,勾踐不聽大臣范蠡的勸阻,一意想要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兩軍戰於夫椒(今江蘇蘇州一帶)。吳軍精銳盡出、同仇敵愾,越雖以水軍攻吳,但由於實力太懸殊,最後越王勾踐率殘餘五千士兵逃至會稽山上。在吳軍團團包圍之下,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的計謀:讓越王勾踐請降,並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吳大臣伍子胥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

可惜吳王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採納伍子胥的建議,便同意以越王到吳做人質為條件,允許撤兵。勾踐夫婦在吳國忍辱含垢,為吳王「駕車養馬」,歷盡艱辛,終於贏得夫差信任,於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為了提醒自己忍辱復國,時常「臥薪嚐膽」,不敢懈怠。而勾踐則和百姓同甘共苦,親自下田耕作,禮遇賢人、聽取諫言、減免賦稅。再加上賢臣文種、范蠡輔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戰略,積極生產、獎勵生育、充裕兵源、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在軍事上也實行精兵、加強訓練,以整頓軍力。

另一方面,對吳王佯示忠誠,不斷送夫差及其親近予以優沃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使吳王放鬆戒備。並故意選派美女西施、鄭旦送給吳王,讓他沉迷女色,無心國政。還精心挑選巧匠,送到吳國,幫助吳王大興土木,實為促其虛耗國力。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北戰中原,想要一圓稱霸中原的美夢。雖有大臣伍子胥建議「定越而後圖齊」,但吳王並未採納。

吳連年征戰陳、魯等國,國力耗費甚多,再加上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大饑荒,民不聊生,勾踐因此認為大舉伐吳的機會已經到來,於是在充裕準備之後,出兵攻吳。

雙方戰於笠澤(今蘇州一帶)。吳軍在北,越軍在南,雙方隔水較陣。勾踐採用一點巧妙戰略:在天黑時擊鼓吶喊,假裝要開始攻打,而夫差誤以為越軍從兩路渡江進攻,所以將兵分成兩路來迎戰。

此時,勾踐卻乘機率主力軍悄悄潛行過江,直擊吳軍中間最少軍力的部位,因此吳軍從中間被裂成兩方,潰不成軍。吳軍一路退守到姑蘇,越軍長期包圍,達三年之久,終於使吳軍勢竭力窮。

本來夫差想要仿效勾踐當年的故事,卑辭求和,可是被勾踐斷然拒絕,夫差最終絕望自殺,吳國滅亡。

吳、越戰爭,雙方經過長期周旋與較量,夫差因自滿驕縱,輕忽越國,最終身敗國亡。而越王勾踐也乘勢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稱霸者。

◎桂陵之戰

「圍魏救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術,這個戰術源於戰國初年齊、魏二國的「桂陵之戰」。

春秋末年,晉國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開啟了「戰國時代」。其中魏國在魏文侯任用賢能,勵精圖治的領導之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霸主。

魏文侯以後,三晉韓、魏、趙互相攻伐,兵連禍結。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領八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陷於苦戰,只好向齊國求援。

齊國當時是齊威王在位,有鄒忌、田忌、田嬰等良相名將輔佐,國力蒸蒸日上。趙國求援,也正是齊國更進一步擴張勢力的機會,於是齊威王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

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他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和龐涓都是兵學家鬼谷子的門徒,兩人同門情誼也很深厚。

孫臏(Angie/大紀元)
孫臏(Angie/大紀元)

龐涓學成後當上魏國大將,而且還向魏國推薦孫臏。可是龐涓慢慢發現自己的才華不及孫臏,一方面心生妒嫉,一方面怕孫臏奪走自己在魏國的地位,他命人誣陷孫臏謀反,孫臏因此被處臏刑(去膝蓋骨),砍斷雙足。

孫臏後來發現是龐涓陷害他,就偽裝瘋狂,趁著龐涓的防範鬆懈才逃回齊國。在齊國大將田忌的引薦下,孫臏得以被齊威王重用,一展軍事謀略長才。

魏國攻趙之時,齊國軍隊原本要直攻趙都邯鄲,與魏國軍隊正面交鋒,此時孫臏建議:

「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今魏、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子不若引兵直走魏都,據其衢道,衝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能解趙之圍,而收敝於魏也。」

這就是孫臏「圍魏救趙」的戰略,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一舉而兩得。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放棄攻打邯鄲,揮師直逼魏都大梁。此時龐涓剛剛攻克邯鄲,損兵折將,正須休兵養息,但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師解圍。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領軍連夜趕路回魏國。

齊軍聽聞龐涓回師,孫臏斷定魏軍必定行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於是選擇一處居高臨下的地點埋伏。當魏軍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魏軍「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加以兵將疲於奔命,難逃大敗下場,而統帥龐涓則隻身逃回魏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