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四季輪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其中,秋收是勤耕之後的豐獲,最能安生養命;秋高氣爽,秋天,適合走出去,野趣處處好時節,最是溫馨怡人。

歷代畫家以之入畫,以畫傳世,秋日更華美,秋意更濃重。我們挑選了三幅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請大家從不同角度走入畫家的世界,來共品三代金色之秋!

趙之謙《枝頭秋色圖》 金石書畫翻飛秋意

清 趙之謙《枝頭秋色圖》軸。(東京國立博物館)(公有領域)
清 趙之謙《枝頭秋色圖》軸。(東京國立博物館)(公有領域)

首先躍入眼簾的是明朗活潑的設色,輕快躍動的筆趣。這樣鮮活的秋色帶給人心曠神怡,身心紓解,仿如被洗淨般的感受。

我們一道來感受趙之謙這個清代著名書畫家的《枝頭秋色圖》。他用的是寫意法。因為他講究以書入畫,書法功力深厚,所以畫中帶有魏碑篆字等筆意,展現出來的是枝頭秋意滿盈,富含金石之氣的強勁生命力。

所以,那些翻飛著的葉片花朵,似乎都是連結著古老的碑帖藝術,走過酣醇的歲月,才以這感人的姿態來到我們眼前的。

而他那獨創的、像白樺樹般淺色樹幹,也在在都顯示畫家是極具創意,極有新意的。

在構圖方面,趙之謙以有如攝影鏡頭般的截圖法來構圖,布局大開大闔,汲古出新。以樹幹作為畫面的主軸,再在其上下的葉片部份穿插以朱膘為主色之楓紅,正因這些活潑有力道的紅葉,才使得整幅畫的秋情、秋興顯得活絡無限;中段則以花青(藍色)作一體呈現,畫出菊花和牡丹等等。而朱膘之楓紅和花青之灰藍所產生的對比,讓畫面顯得妍美清新,金秋流麗。

此外,他把惲壽平的沒骨法與「揚州八怪」的寫意法作有機的結合,更以雙鉤手法來圈苔點和勾繪類似野蘭的植物。在他的畫中,「詩、書、畫、印」四種藝術形式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些有如聚寶盆般的聚合手法,神奇地產生了十分諧和的感覺。其特殊的審美觀和統合功力帶給後人極大的啟發。

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寫道:「會稽撝叔趙之謙,以金石書畫之趣作花卉,宏肆古麗,開前海派之先河。」

當時上海的畫家們,像吳昌碩等都受到趙之謙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新的流派──海派繪畫。而北派畫家如陳師曾等,也一樣受到影響。

《秋林群鹿圖》 錦繡般繁華燦爛

五代 佚名《秋林群鹿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五代 佚名《秋林群鹿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好一幅燦爛耀眼的《秋林群鹿圖》!秋天的麋鹿也有顆敏銳的心,能感知秋所帶來的這些美感吧?「秋高氣爽」,天高了、藍了,層層厚實的白雲嬉遊其間。夏的燥熱褪去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習習涼秋;鹿兒應該也能感知季節在更迭,它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因秋的到來而變身、變色了。

這是一幅沒署畫家名號的瑰麗秋林圖,年代不詳,推測是五代或是遼代作品。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故宮這幅典藏品中,畫裏的群鹿來到這一處,林木生長得幾乎密不通風的所在,在這錦繡般的繁華中,美景忽焉在前,忽焉在後,祥和安適的氣息流布著,鹿兒們摩肩接踵地躊躇徘徊,流連不去……

群鹿優遊在這個美麗的秋林中,楓樹、白樺樹……在秋風的渲染下,樹木暈地暈,醉地醉,層層疊疊、細密滿布的葉子因而有了硃砂紅、籐黃、赭石紅、白粉、花青等等色澤變化,各本其態、各敷其色。呈現出來的色調妍麗古豔,而且彷彿有一種光彩在其間浮動著,讓這本應屬秋涼荒疏的林木,反過來萌生出一種欣欣向榮、精緻華美之氣象。

畫樹、畫葉,先勾勒外形,再敷染或用粉填,筆法奇特。有論者認為這種畫法應該是西域地區特有的。這種畫風同時也帶有不透明畫與裝飾畫的意味。精練的不透明法和裝飾畫法,都讓這幅畫顯得渾厚大氣、繁榮豐實。

但畫家畫鹿卻相對地簡約,不重視軀體的骨格、肌理等實體變化。先勾輪廓,再用淡墨細膩分染。手法近於工筆法,也稍稍帶有圖案畫的韻味,相當特殊。

畫的左側有一隻長角雄鹿,全身緊繃作戒備狀,似乎在值班警戒,其餘的鹿兒也抬頭豎耳,作聆聽狀,時時都流露出警覺的態勢,畫家把鹿的神情意態捕捉且表達得十分生動精采。

倪瓚《秋亭嘉樹圖》 一水兩岸清秋逸澹

元 倪瓚《秋亭嘉樹圖》。(公有領域)
元 倪瓚《秋亭嘉樹圖》。(公有領域)

倪瓚這幅畫,風格意象和上面兩幅畫幾乎是走天秤的兩極。近景描繪了兩棵樹,他自己稱之為「嘉樹」,做為整幅畫的主體。「嘉」意味善與美好。這兩棵自岩縫中長出來的樹,枝幹細長、體態優雅,予人一種「臨風玉立」之感;平坦的岸坡上立著一座結構精美但空無一人的草亭;畫面中央是一帶模糊的洲渚;遠處則是另一座有稜有角的、充滿秋意的山。

這就是論畫者所謂的「一水兩岸三段式」構圖法,是倪瓚獨創的。單看這種場景和意境,就足以讓人覺得秋意撲面,秋思滿懷了。倪瓚擅畫山水、枯木等,構圖大多採平遠法,景物單純,多作疏林坡岸和淺水平洲。格調任真疏淡。

他畫山石有一個特色,常以虛筆來構築山石等實體。他的《秋亭嘉樹圖》用鬆散的乾筆來畫山石,並以披麻皴或折帶皴來營造表面肌理結構。畫線時或用中鋒清楚地一次性勾成,或以虛筆來回重複,而整體線條仍保有輕重主次之別。以此手法畫出的山體自會產生空淡疏蕭的感覺,這成為他的一個很大的特色。

畫折帶皴則是先以側鋒作細線橫走,到位時,再轉為直刷,一刷即收,取其乾脆利落,促成風格之蕭散秀逸。這種風格意境也是倪瓚特有的。

倪瓚認為繪畫應表現作畫者「胸中逸氣」,所以他的畫著意不多,畫境清虛空曠,畫中一無人影,直讓人覺得清秋逸澹。他以這種畫風造就了許多絕世精品。

倪瓚通過作品確立了他的創作理念和審美觀,給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秋亭嘉樹圖》就是其中玉樹臨風的佳作。

結語

三種不同的畫風、畫作,妝點了秋天的蕭淡、瑰麗、錦繡,同時也為代代喜愛藝術的觀畫者打開了另一扇窗,讓中國傳統繪畫這塊文化瑰寶更顯多元豐富。秋天,美麗的天地,更深、更廣……◇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