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日前就「土地大辯論」,向特首林鄭月娥呈交「初步觀察」報告。有立法會議員、學者及關注團體發表民間版「初步觀察」,點出土供小組「初步觀察」的多項明顯遺漏,強調東大嶼都會填海的公共財政及氣候風險極高不宜推行,免陷於「基建泥沼」。

負責擬寫民間版「初步觀察」的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批評,土供小組公佈的初步報告「偏頗」及「誤導」,與實際民意不符,至少有6項觀察明顯遺漏。當中對於社會上普遍市民包括建制派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均認為應收回部份高球場土地作房屋用途,土供小組的「初步觀察」卻竟表示社會對發展高球場的意見兩極,「確實兩極,就是少數權貴凌駕大部份市民的想法」。

他續指,早前港大民調已反映市民對發展高球場用地的支持度比填海高,僅次於棕土。若政府最終不發展高球場用地作房屋用途,政府並無理據填海造地。譚又指,黃遠輝亦承認聽到不少意見認為人口政策需同時配合才能解決房屋問題,但在土供組「初步觀察」卻刻意不提人口政策對房屋及土地需求影響。

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成員任憲邦表示,經過關西機場人工島水浸及強颱風山竹襲港,可見在海中心建一個70萬人居住的人工島被水浸風險極高。若將人工島建高勢增建造成本,加上近年海砂成本上漲,連同鐵路、公路等基建配套,他推斷5,000億元只是最低估算,可能只夠填海用。任憲邦認為,該項目極昂貴及危險,根本未成熟至可做決定,甚至根本不應放在選項之一。

房屋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指,在土地大辯論中,政府所有文件完全無提過18個選項的發展成本,以東大嶼都會為例,完全無提興建人工島的造價。他批評政府近年經常在無披露造價的情況下,要求市民及立法會先就基建項目表態,然後挾民意授權作大造價與利益集團分贓。◇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