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由本學年開始,為修讀本港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的資助。有調查顯,示約七成受訪者認為3萬元資助根本不足夠,希望資助課程一半學費。又指副學士銜接資助學士學位不足,要求增加學額。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成立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由前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擔任主席,今年6月底發表諮詢文件,提出10項初步建議,當中包括重新定位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政府亦於2017/18學年開始,提供每年3萬元的資助,資助修讀本港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學費。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於7月以問卷訪問351位修讀或修畢自資課程的學生。
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沒有提供足夠資源及支援,以承擔教育責任。約七成認為3萬元資助根本不足夠,因學生仍需自行繳交數萬至數十萬元的學費,使大量修讀自資課程的學生被迫背負學債。也有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應為所有考獲最低入學要求的學生,提供更多UGC(教資會)的學士學位,及副學位銜接學位讓其升讀。
本身是大專院校講師的前立法會議員劉小麗批評政府的資助不足,同時不滿院校將教育商品化,按學位的價值收費:「其實只是將一張證書和學生前途掛勾,然後就看可以拿到你幾多錢。有點似領展對商戶,依照你的生意可以賺多少錢就收你幾多租,所以這是一個本未倒置的收學費方法。」她建議當局應監管學費及教學質素,增加UGC大學銜接學位:「令到學生有更多希望和保障,亦避免在那段等升學的日子心理上面對很大的精神壓力,因而很多人有抑鬱,甚至崩潰的情況。」
憂大灣區招收非本地生
香港眾志常委鄭家朗則提到,「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諮詢文件建議自資專上院校,從大灣區招收非本地學生,他批評有政治意圖:「其實我們都可以見到,大灣區招生安排很有政治意味,我們見到就算回歸的歌都已經是用大灣區做主題時,又或者我們青年交流計劃很多也是面向大灣區,再加上今次這個大灣區招生計劃,我們見到是一個整全的政治任務拼圖。」他指自己就讀的樹仁大學招收很多大陸學生:「所謂的國際化已經是一個虛幻,我們如果再將這個大灣區的招生,或大陸招生再提高比例,我們相信對學生幾乎無甚得益。」
2016年審計署報告指出,八大院校收取的非本地生有增加的趨勢,當中2015/16學年收取了15,730名非本地學生,共佔全部學生16%,但當中超過七成皆為中國人,即是真正的國際學生只佔了全體學生的3.9%。◇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