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李斯特用法國詩人奧特蘭的《四元素(水、火、風、大地)》(Les quatre Elements),創作了一部男聲合唱歌曲,並寫有一段序曲。後來,李斯特想把序曲加以發展改作一篇獨立的交響詩。這時,李斯特翻到了法國詩人拉瑪丁寫的《詩的冥想》(Meditations Poetique)。他看到詩中有「人生,不過是這支序曲的前奏曲而已」詞句,感到這同自己剛剛寫成的序曲,頗為適合,於是取「前奏曲」為名。在1850年,修訂成交響詩《前奏曲》。

儘管李斯特的音樂係由拉瑪丁寫的《詩的冥想》得名,但二者在根本意境上卻完全不同。

拉瑪丁的詩篇,以死亡為人生的前奏,對人生的悲觀、消沉溢於字裏行間。但李斯特的音樂,對人生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熱情的表達出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嚮往與追求。在李斯特的音符中,只有生的光明,沒有死的陰影。

交響詩《前奏曲》以一個寓意深長的冥想音調開始。這個從弦樂土壤裏萌生的樂句,最基本的音符,只有三個音--(1、7、3)。它向著人生划出一個問號並從這個短小音調生發出整部作品絢麗多姿的音樂主題和激動人心的戲劇性交響,從而構成一章探索人生哲理的深刻的音樂詩篇。

交響詩《前奏曲》的序奏,由這個三音動機繁衍而來。它從弦樂組含蓄地奏出,木管樂緩緩應和;朦朧的意境像是在人生的地平線上露出一線淡淡的曙光。很快,它就回轉向上,散射出明媚的晨輝。木管樂冉冉上升的延長音,豎琴明亮清瑩的琶音,伴著不斷變換調性的主題音調,表現出人生伊始的蓬勃生命力量。

接著,長號、大管和低音弦樂強奏出雄偉的主部主題,它像一個有著美好青春年華的巨人在人生的大地上巍然而立: 這個音調依然建築在三音動機上。有力的音調已釋去疑問的語氣,肯定地回答:應該堅強地踏上人生旅程。

在向副部過渡中,出現一個抒情的段落,表達出生命的迷人的曙光--生活的甜蜜與幸福。這支旋律也不例外地從三音動機的種子裏萌發而出,它先由弦樂奏出。當圓號以柔和而溫暖的色調接奏時,喚來了木管樂輕盈的唱和。

人生的春天被召喚。豎琴和小提琴明亮的音符,猶如春潮滾湧。這時,中提琴和四個圓號柔和地唱起了春天的歌。這是副部的主題旋律。三音動機隱蘊於浮動的三連音音型中間,提醒人們去追思--這是人生的哪一個時刻?而這支抒情主題,表明了它就是人生中美好的希冀,就像是從人生的春天上空飄來一道明麗迷人的彩虹:

這時,副題與連接段落融匯一起,掀起一個欣喜的熱潮,熱情地謳歌著春天和愛情。這個火熱的浪頭很快就平息下來。圓號和木管樂輕吟抒情音調。豎琴泛音爍閃光。天地俱寂。

但,這是風暴來臨前的寂靜……

音樂停頓的瞬間,卻彷彿休止了令人屏息的漫長歲月。

聽!從深黑的弦樂低聲部奏出了三音動機音調。此刻,它是那樣刺耳與不合諧。接著,一串半音階向上飛湧而出,像是從地底升騰一股旋風,召來了彌漫整個弦樂組的不祥的陰雲。

狂風暴雨襲來了!更迭的調性把管弦音響塗得斑駁陸離。急促的節奏,疾飛的音流,與三音動機融在一起,把雷電風雨喚到人生旅程的上空。

狂暴下行的音階,帶來了管弦有力的呼號!那堅定的節奏、果斷的音型,像是不肯屈服的人們,在向大自然挑戰:

暴風雨逐漸平息下來了。人生的舟楫穿過風雨駛向了光明的彼岸。

在單簧管流動的三連音型的伴奏下,雙簧管唱出了抒情的連接部旋律。接著,豎琴又揚起晶亮的碧波,小提琴溫柔地再次喚起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回憶。大自然美妙的風光,和人生美好理想的光輝,使經受風雨考驗的人們更加堅毅地在大地上邁進。

音樂中溫和的抒情氣氛,也從田園般的平靜生活中走出來,猶如進行曲一般勇往直前。它們管弦樂隊中掀起層層熱浪。音樂的輝煌交響和強勁力度,顯示出生命的威力與光彩。

驀然,一聲響亮的和弦轟響。交響詩緩緩打開了再現部的大門。上下飛馳的小提琴音階,昂奮地呼喚著呈示部主題再次登場。但與一般奏鳴曲式不同,李斯特沒有取順序再現方式,而是用反向再現方式,從連接部主題開始,然後是副部主題,最後才是主部主題的再現。這種再現的方式,就彷彿在交響詩的再現部的水波中,映出了呈示部的「倒影」。

再現的具有抒情性質的主題(副部主題與連接部主題)已不再是對幸福的溫存憶念,它們也展現出鏗鏘行進的英姿,同壯偉高大的主部主題一起,構築起富麗堂皇的再現部宮殿。那裏,鑲嵌著一幅幅動人心魄的壁畫,上面繪有人生旅途上的種種坎坷、艱辛與痛苦……

最後,交響詩在壯闊宏偉的主部主題巨響中結束。它展示出人生的光明前景,對交響詩開頭由三音動機構成的疑問,作了有力的肯定回答。

李斯特的交響詩《前奏曲》所表現的豐富情感和深刻思想,都是由三個短小音符萌生發展而成。這是音樂的傑出典範。俄國音樂評論家謝洛夫高度評價這部作品:「音樂動機的統一是驚人的嚴格的,其實在整個交響詩中佔主要地位的,只有一個樂思,它適應標題所提出的詩的音樂的要求。在曲折變化中,每一幅音畫(幸福、暴風雨、田野、進行曲)都各具特色,協調一起,又具有迷人的美麗。」

而使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更富生命力的,還是他所深刻揭示的人生哲理。與拉瑪丁的詩章截然不同,李斯特把人生看作是不斷奮鬥、探索、求真的戰場。作曲家用鮮明的音樂語言,表達出痛苦、艱辛與挫折是幸福和成功的前奏;寒風和暴雨是春天與光明的前奏;今天的艱難奮鬥是明天勝利成功的前奏。總之,李斯特用音樂表明:死亡,不是人生的前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