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美少女發現4.7億年前三葉蟲化石
「我第一眼就感覺它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化石。」11歲的美國少女泰勒(音譯)說。泰勒日前慧眼識寶,她偶然發現了一塊奇特的化石,經考察是具4億7千5百萬年歷史的三葉蟲化石,十分罕見,據悉連專家都很難找到。近些年,部份三葉蟲化石上因藏有驚天的秘密,曾引發舉世矚目。三葉蟲是地球上6億年前出現的一種細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與蝦、蟹是同類,在2.6億年前就滅絕了。但是近些年,部份三葉蟲化石上被發現印有人的腳印,是達爾文進化論根本無法解釋的現象。據媒體廣泛報道,1968年6月,美國的化石業餘愛好者米斯特,在猶他州的羚羊泉附近,找到了幾塊三葉蟲的化石。當他用地質錘輕輕地敲開一塊石片時,看到了讓他震驚的景象:石片中有一個人的腳印,腳印中央踩著幾隻三葉蟲;另一片上也顯現出幾乎完整無缺的人的腳印形狀,都是穿著便鞋踩上的!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思維,那時不會存在人類,而本次人類懂得鞋子的歷史也最多只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可是竟然有一隻鞋踩在三葉蟲上的化石被發現了,這些現象引發世人對進化論的質疑,以及對地球上的生命、人類歷史的關注和思考。中國化石專家海濤在《地理知識》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表示,這些現象預示著地球上生命、文明演化輪迴可能性的存在。
研究結果發表在《Fox News》◇
No.2 人體內發現全新DNA結構 並非雙螺旋
就在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James Dewey Watson和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歷史性的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65周年之際,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首次在人體內新發現一種完全不同於雙螺旋的DNA結構:一個由四股DNA鏈組成的扭曲的結「i-motif」。DNA,又稱脫氧核糖核酸,是生物體內主要的遺傳物質。人體內所有DNA分子中大約有60億個鹼基,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負責編碼和調控各種基因表達。在一般情況下,鹼基A和T配對,G和C配對。而在這個新發現的I-motif結構中,同一條DNA鏈上的C會相互配對,完全打破了雙螺旋結構中的配對規則。科學家們表示,這項發現激動人心,同時也將為DNA新形態和功能的研究打開一個新的方向。
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
No.3 《Cell 子刊》:空腹可促進腸道幹細胞再生
體外培養的人類胚胎幹細胞不會老化,具幾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嚴格的低卡路里飲食可能是延緩衰老,獲得健康生活的關鍵。但為甚麼這麼說呢?一項新研究發現,年齡相關的幹細胞功能下降可以通過24小時禁食快速恢復。生物學家發現禁食能夠顯著提高幹細胞在老齡和年輕小鼠中的再生能力。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腸道幹細胞開始喪失再生能力,使得從胃腸道感染或影響腸道的其它疾病中恢復更加困難。在禁食小鼠中,研究人員發現,細胞開始分解脂肪酸而不是葡萄糖,這種變化使幹細胞再生能力增加。通過對幹細胞信使RNA測序發現,這種代謝的轉換是通過稱為PPAR的轉錄因子的激活而發生,其開啟了參與脂肪酸代謝的許多基因。通過用模擬PPARs作用的分子GW501516治療小鼠,可以重現禁食的有益作用。研究人員說,這樣的干預可能有助於老年人從GI感染或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中恢復。
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 Stem Cell》◇
No.4 表觀遺傳記憶可延續14代
人類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套遺傳指令來自於世代相傳的DNA,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生活的環境也會造成基因改變。歐洲EMBO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秀麗隱桿線蟲進行了實驗並發現,由於環境造成的基因改變,竟然被這種生物遺傳了多達14代之久,這是迄今發現的該類基因變化的最長遺傳周期了。類似現象在蠕蟲和小鼠身上已多次被發現,但對於人類的環境表觀遺傳的研究仍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我們對此也知之甚少。畢竟人類的生命周期要長得多,準確的記錄保存也相對困難。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確實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的發展,雖然DNA並不會被改變。此前,有研究發現,經歷過1944-1945年荷蘭大饑荒的婦女,其孩子和孫輩們在成人後,身體的葡萄糖耐受不良會加重。還有研究發現,大屠殺倖存者的後代,其荷爾蒙皮質醇水平較低,而在人遭受創傷後,皮質醇有助於其精神的康復。
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