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如此的豪邁奔放、清新飄逸,又是如此的想像豐富,這樣的胸襟、情懷令人不禁拍案叫絕,難怪古人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而又有多少今人恨不能穿越到唐代,與這有著「詩仙」之謂的李白對酒當歌,共賞明月,共遊名山。只是今人知否,李白一生中除了酒,除了劍,除了詩,還有「道」。

與道結緣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境,當時屬於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護府)。《新唐書》本傳上說,李白的母親快要分娩時,夢見太白星從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懷裏。她驚醒後,當晚就生下了李白,因此有人認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李白的名字正是源於太白星。李白約五歲時,全家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縣)。其父李客是兼營商業的地主,家境很好。

唐朝文化鼎盛,在信仰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包容度。就說歷代李氏皇帝中,信道者有之,信佛者亦有之,而民間亦是如此。李白生活的巴蜀地區正是張道陵創立道教的所在,其家鄉與道教聖地紫雲山相距只有40里。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卷25注說:「紫雲山,在綿州彰明縣西南四十里。……有道宮建其中,名崇仙觀,觀中有黃篆寶宮。」故李白寫詩自豪地說:「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

從小就十分聰明的李白,「五歲通六甲」(六甲是道教術數),十歲便會吟詩作對,父親指導他誦讀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他一讀便能領悟。此外,他也廣讀諸子百家、《昭明文選》和楚辭、古樂府及漢魏六朝著名詩人的作品。讀書之餘,還拜師學習劍術,研習道術,其詩歌中多有對道和神仙的嚮往和描繪。

清殿藏本李白畫像(公有領域)
清殿藏本李白畫像(公有領域)

史載,李白從少年時起,就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其自述「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吹笙吟松風,泛瑟窺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煉金骨」。戴天山,一名大康山(亦作大匡山),在綿州昌隆縣西,李白曾在這裏的大明寺讀書。寫過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中開篇描摹了充滿生趣的自然景觀,之後通過刻畫道士居處靜謐幽深,暗示道士外出,自己問了很多人,卻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倚遍了道士門前的幾棵松樹,道士仍然未回,所以心中愁悶惆悵。

後來,李白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道士隱居在四川岷山,修心向道。他們在居住的山林裏,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裏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當作奇聞在當地廣傳,後來連綿州刺史也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刺史認為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大約在二十歲的時候,李白還從道士手中接受過長生的符篆,其《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云:「仙人撫我頂,結髮(二十歲)受長生。」道教的符篆是道士護身驅邪、治病救人之物,「長生篆」當是一種可以讓人延年久視的符篆。

蜀國多仙山 峨眉邈難匹

李白在四川讀書遊學時,曾在唐玄宗開元八、九年(720、721年)間登上峨嵋山,並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峨嵋山》。

首句「蜀國多仙山,峨嵋邈難匹」,凸出在四川眾多的仙山中,峨嵋山尤為有名,無與倫比。峨嵋山為道教聖地,有「第七洞天」之稱,因此李白將其稱作蜀中難以匹敵的仙山。其後一句「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凸出了峨嵋山之高峻磅礡、秀麗無儔、奇光異彩,彷彿置身於圖畫之中;而後二句「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進一步寫登山以後的感受,言登臨峨嵋山,沉浸於丹霞翠靄之間,心與天和,似能參天地之奧秘,賞宇宙之奇觀,並得到了仙家的錦囊之術。「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展現的是李白描繪成仙後的自己在雲間吹奏玉簫,在山石上彈起寶瑟,好不逍遙自在,得償平生最大心願。

而最後一部份「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說的是峨嵋山頂的佛光奇景,讓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塵世百慮因而滌盡。故李白說如果此時遇到仙人騎羊子葛由,一定與他攜手仙去,上凌白日,辭謝人間。

南宋梁楷作《太白行吟圖》,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公有領域)
南宋梁楷作《太白行吟圖》,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公有領域)

一生中最重要的 四位修道人

李白一生中,結交了不少道士和修道人,其中有四位對其影響深遠,他們是司馬承禎、賀知章、元丹道士和吳筠。

● 帝王師司馬承禎稱其有「仙根」

司馬承禎(647—735)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曾被武則天、唐睿宗召見,更受到了唐玄宗的禮遇。開元年間,司馬承禎身為道士卻是帝王師,名望達到了高峰。

開元九年(721年),司馬承禎第三次奉詔進京,被唐玄宗留於內宮,受其「法菉」,問以養生延年之事。第二年,玄宗臨幸洛陽,命司馬承禎隨駕東行。開元十一年,年近八旬的司馬承禎厭倦都市喧囂,堅決要求回轉浙江天台山。開元十三年(725年)路過江陵。這一年,25歲的李白離家遠行,經巴渝、出三峽,抵達了江陵,並幕名前去拜訪司馬承禎。兩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在此相會。

司馬承禎不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飛揚,出口成章,詩文飄逸如仙,李白與之交談,心生敬慕,立刻呈上自己的詩文請其過目。而司馬承禎見李白器宇軒昂、舉止不凡,本已十分欣賞,再看詩文,更是讚嘆不已,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並誇李白有「仙根」。

年輕的李白得到如此人物的讚賞,十分興奮,當下寫了《大鵬遇稀有鳥賦》,以「大鵬」自比,以「稀有鳥」比司馬承禎,抒發自己大鵬展翅的宏大志向。賦中寫道:「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於東荒,跨躡地絡,週旋天網;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揚。我呼爾遊,爾同我翔!」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從此,李白與司馬承禎結為忘年交,互有詩賦往來,司馬承禎還把李白列為他所結識的詩歌圈子「仙宗十友」之一。

江陵一別後,兩個人未再見過。開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召司馬承禎到京都問道,深感天台山路途遙遠不便,便在濟源王屋山為其建造了一座陽台觀,又親筆為這座送給他的道觀題字,還讓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跟隨司馬承禎學道。李白聽說後,寫下了一首《送司馬煉師歸天壇》:「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表明自己願與其學道之心。

735年,司馬承禎在陽台觀去世,葬於王屋山松台。而李白將司馬承禎銘記在心,他多次登上天台山,瞻仰司馬承禎修道遺蹟,並寫下了許多首詩。如四言詩《上陽台》:「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這件李白唯一的傳世書法真跡《上陽台帖》,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未完,待下周二續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