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日宣佈將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外界多研判這代表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權力已登上高峰,未來將可無限期連任。不過知名評論員認為,這說明中共黨內的鬥爭非比尋常,所以習近平才選擇先聲奪人,逼高層官員表態;台灣學者則認為,中國可能將走向內閣制,讓領導人可長期執政。

中共高層近日接連發佈重大消息,中央政治局24日先決定於本周一(26日)至周三(28日),在北京召開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三中全會)。

中共中央委員會25日又趕在3月全國人大審議前提出修憲建議,其中提及將中共國家主席與國家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刪除。這也意味著今後國家主席和副主席的任期不再有任何限制。

依中共文革後所確立的政治慣例,每5年會召開一次全國大會,結束後隨即召開「一中全會」,決定黨內高層人事;「二中全會」則是在隔年3月的「兩會」前召開,決定政府與副國級的人事;同年秋天還會召開「三中全會」,確立機構與經濟改革議題。

知名旅美作家陳破空認為,中共黨內的鬥爭非比尋常,所以習近平才選擇先聲奪人,逼高層官員表態。(陳柏州/大紀元)
知名旅美作家陳破空認為,中共黨內的鬥爭非比尋常,所以習近平才選擇先聲奪人,逼高層官員表態。(陳柏州/大紀元)

知名旅美作家陳破空表示,這次「二中全會」與「三中全會」只相距1個月,而且是趕在「兩會」前召開,創下中共黨史首例,可說是非常的不尋常。

他解釋,一般「三中全會」不討論人事議題,但此次卻要談國級、政協與人大的人事安排,說明「二中全會」的人事沒有完全定板,也代表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權力受阻,因此必須召開中央全會來替自己背書。

此外,中央委員會還在「三中全會」前,搶先公佈人大常委會的21條修憲提議,而且文件下的落款日期是1月28日,也就是「二中全會」後一個星期後才有的文件。

陳破空說,廢除國家主席、副主席任期是非常大的事,照理來說如果是1月19日的「二中全會」就通過的話,應該在當時就與公報一起發表,但當時只有很抽象地提到要修憲。

他認為,很顯然這項提議是「二中全會」時沒達成共識、出現分岐,會議結束後又單個要求中央委員表態,才會在1月26日完成這份文件。

至於為何會選在「三中全會」前公佈?陳破空認為,這說明中共黨內的鬥爭非比尋常,因此習近平才會選擇先聲奪人,把話說死,並要求「人人過關、人人表態」,不讓「三中全會」再出現變數。

刪主席任期 台學者:或走向內閣制

不過,實踐大學副教授賴岳謙認為,從這次的修憲來看,中國大陸或許會轉向日本與英國的內閣制,因此說習近平是「不想民主」或「大開倒車」並不一定正確,他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例,也都是長期執政。

他認為,短的任期制會造成政策不穩定,例如菲律賓與南韓,也都只有一任。但過長的執政也會有弊病,執政長短是根據國家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當初蔣介石與蔣經國就是為了長期執政發展經濟需要,才會想一直執政,也締造台灣經濟穩定。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則表示,習近平上任後,已推翻文革結束以來,由鄧小平所建立的最重要的2項政治慣例──集體領導和任期制。若修憲成真,中國大陸形同回到君主制,將對全世界的發展都造成影響,是好是壞還很難評估。

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提到,值得密切注意的是,共產黨總書記的任期是否也將延長。習近平大權在握,他一人的決定將影響中國大陸走向,等於犯錯空間縮小。

對於兩岸關係,他認為,習近平預料將持續力拚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理台灣問題變得沒有那麼急迫,穩定的關係可望持續到後面一點的時間點。

對台政策 美學者:短期不會大變動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主任戴傑(Jacques deLisle)也認為,這項改變對北京的對台政策帶來的影響不大,畢竟習近平已經高度掌權,而中共對台政策一向緊緊抓在最高領導人之手。

戴傑表示,儘管習近平成為國家主席前的執政經驗顯示,他會對台相對溫和、寬容,但在總統蔡英文當選之後,北京的對台政策並未如預期。

他認為,一個權力更為強大的習近平,可能會對自身角色更為重視。過去一直有大陸方面的觀點認為,中國這樣的「強權」必須領土完整,也就是將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主權之下。習近平權力日益提升,可能會讓這類目標變得更加迫切。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習近平能長期執政,實現統一的時間壓力也相對減少。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